(2018-11-23 17:05:09)
| 分类: 吉祥思语 |
上报四重恩,四重恩有冲突怎么办?
=====================
佛在《心地观经》中交代,要报答三宝、国主、父母、众生四种恩德。然而,具体的问题不可能是这样简单化的,实际问题很复杂,比如,佛却没有交代:当四重恩德发生矛盾时,如何取舍?
比如,国民要报国主恩,又要报三宝恩,而国主若要毁坏三宝的事业,这个时候,如何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抉择?是支持国主破坏三宝的事业,劝阻国主不要破坏三宝的事业?劝阻无效的情况下,是继续帮助或者纵容国主去破坏三宝?或者是暴力反抗国主破坏三宝的事业?面对这些复杂状况,《心地观经》中没有给出明确的原则。
四重恩德之中,如果将三宝恩中的僧宝,看做是贤圣僧的话,则三宝恩,是四重恩之中,唯一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对众生永远无损、对众生永远有利的要报恩的对象。反之,除三宝恩之外,其余三种恩田,都是凡夫,比如国主、比如父母、比如六道众生。因为这三种恩田,都是凡夫,就必然有做事情不圆满的地方,甚至导致四重恩之间的利益互相有冲突的地方!所以,这种非常实用的、非常具体的,面对上报四重恩而四重恩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如何抉择的标准,在《心地观经》中却没有讲解!
当然,这些道理,在其他佛经,是有部分讲解的,可是《心地观经》没有讲解!
分享:
0
0
阅读(563)┊ 评论 (1)┊ 收藏(1) ┊禁止转载 ┊ 喜欢▼ ┊打印┊举报
|
前一篇:《灭佛通鉴》
后一篇:熵之无序性,也代表事物的可能性
敬信佛、法、僧三宝,制造圣物和向圣物献供,可积聚广大无边的功德,为自己和量等虚空的众生积聚开悟的因。
生活中能否事事如意,一般视乎功德是否足够。同样,修某些法能否有成就(例如那洛六法),获得解脱和开悟的究竟安乐(特别是开悟的究竟安乐),亦要看功德是否充裕。一个人成就有多大,关乎他积聚了多少功德。由此可见,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人所积聚的功德有多少。要证得菩提心、空性正见、密法成就,或者道次第的基本义理,必须很有福份。换言之,你先前必须已积集很多功德,才能取得
11月25日 20:42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