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吉祥果
吉祥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15,044
  • 关注人气:2,8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相关博文
推荐博文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要孝顺恭敬父母师长,报答有恩于我者?《华严经》言:不知报恩,多遭横死

(2011-11-25 11:01:10)
标签:

杂谈

分类: 经咒佛号
为何要孝顺恭敬父母师长,报答有恩于我者?《华严经》言:不知报恩,多遭横死
问:为什么说应当要对教我佛法的师长生大恭敬?为什么说应当要奉事供养教我佛法的师长?(当知,此师长,是指真正知晓佛法的明眼善知识。倘是邪师,离之尚不暇,更况奉事。)
答:汝有父母否?汝知要孝敬父母否?倘汝知当要孝敬父母,何以不晓得当要恭敬受业师长。汝是一学佛之人,汝之学佛法是生而知之乎?亦从受业师父学而知之乎?倘非生而知之,请好自恭敬受业师长。每见有居士,于父母尚知恭敬供养,于学法之师长,决不知恭敬之道。举例言之,世间之人,每逢年过节,必会供养父母。然于受业师长之处,决无一丝一毫供养。更有甚者,经年不行一句问候之语。此等人,初学佛时,尚知一二奉事,时间一长,便将受业师父弃于九霄云外。并好言,我学佛已成,何必还要和师父联系!师父之生死病康与我何干!
试问汝等,是否亦以此等方式,对汝等之父母?倘若是,当遭天地之杀。倘若对父母尚知孝敬,于师长则全然无之。足见此人,是一浅信之流!此等人,也太无耻,也太把佛法看轻了!如莲池大师于《缁门崇行录》中言:“彼浅信之流,小嫌则长往不返,微呵则衔恨不忘,空遇明师,竟有何益?如逢帝王,不获一官。惜哉!”
又此等不知恭敬奉事受业师长之人,乃是不知恩的逆贼。此等人之行为,大违如来法旨及历代祖师之言,决定难了生死!今略引佛言祖语证之。
   《大方广佛华严经》言:“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诸天子,其有众生不知报恩,多遭横死,生于地狱。”(具体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八》之《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菩萨本缘经》言:“
不知恩者,现世恶名流布于外,复为智者之所呵责,将来之世,多受恶报。知恩之人,二世安隐。非施因缘,而得自在。不修多闻,具大智慧。虽无水浴,清净无垢。离诸香熏,得无上香。离诸璎珞,得真庄严。远离所依,而得自护。虽无刀杖,人无侵者。汝当知之,知恩之人,所得功德,说不可尽不知恩者,所得过患,亦复无量。”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言:“当思报恩,倍令增长。何以故
,以有情类,知恩报恩者,设于生死造罪业时,彼诸善根,终无散失。故诸如来,常赞报恩。呵责一切,不知恩者。”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言:“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能,证法自在,能正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智资粮,致成佛道。供养父母和上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
何以故,以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
    《释氏要览》言:“中心经云,佛言知师恩者,见师则承事,不见则思惟教诫,如孝子之念父母,如人念饮食等。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当供养父母,和尚,及世间,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何以故
?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恩者。”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言:“汝等应当,知恩报恩。不知恩者,多遭横死,生于地狱。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言:“得人小恩,常怀大报。不知恩者,多遭横死。”
  《灵芝观经疏正观记》言:“华严曰,不知恩者,多遭横死,常人尚尔,况父母师长乎?”
   《永嘉禅宗集注》言:“知恩者,必忘身而为法。不知恩者,必忘法而重身。葢师所说法,乃佛祖之心宗,含生之妙性。清净法身,由之以生,般若慧命,因之以长。恩过生身父母,德重天命至亲。故恩宜知,而法宜重也。第师有多种,解行证全者,上也。有解行而无果证者,中也。有解而无行证者,下也。苟有行,而无慧解,此下之又下者也。弟子之求师也,苟不获上中之师,则与其行也宁解。葢行在师,而不预己。解在己,而正在师。如弊帛裹黄金,不以帛弊,弃金而不取。事师亦然。不以师之凉德,而不取解也。正以浇漓之世,以解求师,可必也。解行全而求师难,可必也。故雪山大士,为半偈舍全身,以事罗剎。帝释天主,为佛法折慢幢,而礼野干。古人为法尊师,忘身报恩如此。后世有志于大道者,宜以此为龟鉴焉。”
是故学佛之人,定要恭敬受业之师父。师者父也!然教我等佛法之师,其之恩德,恩过生身父母,德重天命至亲。学佛之人,不行恭敬奉行,岂非大罪哉!直是一不懂事之痴人。又于师处,但求有慧解即可,切不可处处以德要求师父。诚如《永嘉禅宗集注》言:“有解而无行证者,下也。苟有行,而无慧解,此下之又下者也。弟子之求师也,苟不获上中之师,则与其行也宁解。葢行在师,而不预己。解在己,而正在师。如弊帛裹黄金,不以帛弊,弃金而不取。事师亦然。不以师之凉德,而不取解也。正以浇漓之世,以解求师,可必也。”
故知,倘若找一个有德行,但不懂佛法的师父,还不如去找一个德行不够,但见解正确的师父。不因师父德行的不够,就不要师父的正确见解。在现在这个时代,以见解正确的标准来找师父,就可以了。要以解行相应的标准来找师父,那就太难了!所以大师说“则与其行也宁解”、“正以浇漓之世,以解求师,可必也。解行全而求师难,可必也。”
此等道理,学佛的人不可不知!
本文作者:浙江省天台山佛学院释本幻

0

阅读 评论 收藏 禁止转载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0520066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