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修福箴言
在福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你要了命运的宽度,比如你要挥霍享受,这就会牺牲命运的长度,比如会牺牲寿命健康;你选择要命运的长度,就必须惜福,必须降低在命运宽度上的挥霍消耗;节俭惜福和寿命健康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福德减弱了,先是病痛增加,进而会福尽人亡;亦如手机电池,
若想延长待机时间,唯一方法是减少不必要的用电消耗;人生惜福之理,与此无二无别。
佛教所教导人之惜福,是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挥霍和享受;但是很多人误会了惜福的真义,他们将悭贪吝啬不做布施供养的守财奴精神,误认为是节俭惜福,这是对惜福观念极大的误会和贬低;正确的惜福观念,是应该做的布施供养,就是倾家荡产也要做,绝不吝惜一分一毫,反之,应该节俭珍惜的福报,一分一毫也要节省,
比如佛寺斋饭完毕将洗碗水也要吃掉。将悭贪吝啬不乐供施误会为节俭惜福,此大谬也,守财奴精神决然不是节俭惜福,教内教外误会此理者犹如过江之鲫,多多有之,是以此文劝诸仁者明省此理。
欲改变增长福德总量,除上述节俭惜福之法外,只有精进供养布施以增福德;对于乏少财物无法供养布施者,可依靠普贤十愿第一愿,专一择定某一尊佛菩萨,于日日之中精进行礼拜之法,使礼拜之数目渐渐积累至百千万亿,如是一切福德渐次强盛;如是礼拜必然超越命数拘定之福,不知几千万亿倍也。此礼佛修福之法,乃贫人富人均可无碍行持之极殊胜修福法,非如财布施之法仅仅有财富人可行;是以拜佛修福增福之法,劝诸仁者智士共行持之。
-------吉祥果
拜佛修福,较之财物供施修福之殊胜方便
财布施可以发财,此为佛金口所说之正理,然而却需要当事人有财可施,方可行持财布施,若当事人穷苦无财富者,财布施则是一句空话而已!故而,十方诸佛慈悲,亦为无财之人开显修福之法,即大礼拜拜佛修福是也;总令一切无财之人,亦能借用拜佛之法修福,拜佛福德增益增上之后,财富自然亦逐渐增上;普贤十愿,礼拜诸佛第一,而供养只居第二,由此可知拜佛修福之方便,居然先于供养布施之前,因拜佛修福之法不受财物条件限制也!!!!可惜诸多佛子,不识拜佛修福之方便殊胜,或者不肯吃苦多多拜佛,而令光阴每日空过,实可惜哉!《善恶报应经》言,礼拜佛、塔、庙之人具大福报;《增一阿含经》云:拜佛之人,多饶财宝;宣公曾言,要想多发财,只需多拜佛!可惜世人或者愚痴不知拜佛之利,或者高慢不乐拜佛之事,或者懒散惧怕拜佛之苦,或者穷困交加却不知拜佛可以增益财富福报之理,,,,,,,于是乎,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总令一生时光,白白消耗于无意义之琐事,却还日日生活于穷困之中!如此迷人,天下不少!不知诸佛子何时能开迷茫,而肯屈尊多多礼佛,总令贫苦下贱之恶报速速得离,总令福德富贵之吉祥善报速速得致!?-------------我个人于贫困无财富可以供施之人,有两种修福之法劝勉,一者劝勉诸君到寺庙做义工护持三宝,并且寻找最苦最累最脏的活计去干,并且不享受寺庙三宝之财物纤毫,或者不得已享受立即等值补偿令不欠三宝纤毫,此护持佛寺塔庙护持佛法僧宝之法,为增福迅猛之道,极为适合贫穷无财之人迅速修积大福德!二者,劝勉无财富可以布施之人,无论僧俗亦或外道亦或一切众生,当于日日之中,专门认准一尊佛菩萨,专门苦苦虔诚礼拜,礼拜数量越多,增福越快,财富增上越快!纵然财富极差的人,礼拜到几十万遍的时候,财运也会大幅度扭转,何况略有福德的人,岂能不因拜佛而早早改变财运?我经常劝佛友礼佛100万拜为福德基础,并且现世之中人人至少礼拜1000万拜,这是我对诸仁者和我自己的期待。佛门修福之法虽然广多广多,然而适合穷人和富人都能修的修福法门,却没有比拜佛修福更方便、更殊胜的方法了!其他修福方法,或者受财物数量限制,或者受自然环境限制,或者受天气气候限制,或者受法脉传承限制,或者受修福次数限制,总不能比拟拜佛修福之殊胜方便。智者须知,《华严经》普贤十愿,将礼佛修福列为首位,居于供养修福之前,是有非常重要的甚深意义的,只看是否明眼之人,能识其要。
此外,别有一事,需要提醒,礼拜诸佛菩萨固然可以增福发财,然礼拜之时,宜只以虔诚恭敬之心礼拜之,不得以求财之心礼佛,否则折损福德矣;行者不可不知。
2016.11.16
礼拜佛菩萨功德福报(佛经依据):
若有众生,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言人皆信伏。
三者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爱护。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
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业报差别经》
礼佛有五种功德:
一、 端正。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来世即得相貌端正。
二、
好声。因见佛相,三称南无佛名,来世得好声音。
三、
多饶财宝。于诸佛所,而作大施,散花燃灯,来世获大财宝,心无贪著。
四、
生长者家。若见如来相好,长跪叉手,至心顶礼,来世生长者家。
五、 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由敬礼佛,所获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于天上也
------《增一阿含经》
且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愿王,礼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礼佛决不可以不。
若不礼佛,便难感通。何以故?以身图安逸,心之诚亦末由必致其极也。
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至其极,则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
------《增广文钞卷二·复法海大师书》
=========================
菩萨最胜利益,即是出家;出家十种利益
=========================
《大宝积经》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复次,舍利弗,菩萨成就一法,令愿不退严净佛刹。何谓一法?是菩萨应当乐学不动如来为菩萨时,本所修行立弘誓愿:‘我当所在生处,初生之时,若不出家,则为欺诳十方诸佛。’如是,舍利弗,是诸菩萨应随顺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处皆悉决定舍家出家。何以故?而诸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
舍利弗,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不著诸欲,
二者、乐阿兰若,
三者、行佛所行,
四者、离凡夫行,
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
六者、离恶道因,
七者、修善趣法,
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
九者、恒为诸天之所叹羡,
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若菩萨常乐出家,获得如是十种功德。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九
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之二
无有一人住在家者,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悉得出家。彼诸众生既出家已,不须种植,其地自然生诸粳米,诸树自然生诸衣服,一切诸天供侍给使。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九
时阎浮提一切人 咸皆舍欲而出家
比丘及尼乐习定 如来徒众广无量
粳粮自然从地出 诸天悉来而给侍
袈裟法服从树生 无垢清净甚可爱
割截缝治依量法 彼佛功德威力故
-----《月灯三昧经》卷六
=========================
远离喧闹,安住寂静阿兰若,有十种功德
=========================
复次智光。出家菩萨远离喧闹。住阿兰若修摄其心。无量千岁以求佛道。三世如来离诸喧闹寂然闲居。万行增修证菩提果。缘觉声闻一切贤圣。证得圣果亦复如是。
其阿兰若有十种德。能令证得三菩提果。云何名为十种胜德?
一者为得自在住阿兰若。四威仪中不属他故。
二者离我我所名阿兰若。于树下时无执著故。
三者于卧具等无所爱著。由斯当卧四无畏床。
四者阿兰若处三毒微薄。离贪嗔痴所缘境故。
五者乐阿兰若修远离行。不求人天五欲乐故。
六者能舍喧闹住闲寂处。修习佛道不惜躯命。
七者爱乐寂静离世言词。弃舍凡愚无散乱故。
八者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易得成就。无障碍故。
九者阿兰若处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
十者清净如空以为舍宅。心无障碍得大智故。
智光当知。阿兰若处有如是等无量功德。以是因缘。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离山林。若为听法供养病人师僧父母。出阿兰若入聚落中。宜速还归于兰若处。若有因缘未得归者。应作是想。今此聚落犹如山林。所得财物虚假如梦。若有所得不应贪著。如是佛子是摩诃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一切遭遇不顺者,请经常反复读诵如下经文,然后开始重视修福吧;有财富者可以上供三宝下施众生,以积累福德;无财富者可以专门选定一尊佛菩萨,以大礼拜方式久久礼拜,随着礼拜数量逐渐增长至百千万亿,则福德逐渐增强,因之则财富威德一切境遇逐渐改善提升,病痛渐渐除愈寿命逐渐延长,一切不如意逐渐改善;因世人轻视福德者多,或者佛子重慧而轻福者亦多,导致世间出世间种种厄运病痛短寿贫穷诸不如意,是故以如下经文警醒策励,劝诸仁者,重视修福:
无福者堕地狱中 受大苦恼常无间
或堕饿鬼或畜生 受饥渴苦及负重
无福之者坏其身 无福为奴重疲极
无福堕于聋哑中 无福愚钝多邪慧
无福之者魑魅着 无福之者丑形容
无福多于下族生 无福心乱人所恶
无福之者多迷惑 无福为他所轻谤
无福之者诸所为 虽复勤力不成就
无福之者身粗涩 悉无威光不可意
无福之人兄所居 草木青润成枯瘁
无福人所不随顺 外境触害亦复然
诸恶鬼神罗剎娑 常时侵娆无福者
无福者用药治病 返成非药病增剧
由无福故受贫穷 复为他人所轻慢
无福之人生子息 其性粗恶众憎嫌
无福者虽眷属多 常时离散生苦恼
无福者坏于眼目 而复相续诸苦生
多病皆由无福因 小生疲病固难差
无福之人多凶恶 无福常发粗恶声
手指挛拳体不完 语言人多不信顺
无福之人诸所有 王官水火盗贼销
无福唯闻非爱言 触处常生于惊怖
无福虽居平坦地 随处旋当荆棘生
设或植种及经商 虽常多作无义利
无福者于一切时 所有财宝皆散坏
世间无少顾恋心 实不可爱无善利
诸无福者如是相 智者当知皆破坏
福者所作善护持 于一切时无散失
福者所行不懈倦 常起坚固勇悍心
如盖覆荫广无边 复能制除诸恶雨
犹犊随母常饲乳 福者如意善欲同
又如劫树悦意观 常获一切所欲果
福者能具忍辱力 及得悦意大吉祥
信行深固可依从 生生皆具妙色相
福者广布大名称 能具多闻及智能
见者咸生爱乐心 又能获得闻持念
福者临终无疾病 临终亦复欢喜生
极恶境相不现前 远离惊怖及苦恼
福者临终受天乐 天宫楼阁现其前
忉利诸天夜摩天 彼彼天人来引接
兜率天宫诸天子 化乐天众亦复然
他化自在欲界天 咸来卫护于福者
福者犹如大梵王 俱胝天众皆宗奉
于其一千梵界中 广大尊胜而自在
福者诸所作皆成 复常处于快乐位
一切皆生爱乐心 乃至外境无触害
------- 《福力太子因缘经》
《大智度论》卷14
云何持戒生禪?
人有三業作諸善,若身、口業善,意業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於麻中,不扶自直。
持戒之力,能羸諸結使。云何能羸?若不持戒,瞋恚事來,殺心即生;若欲事至,婬心即成。若持戒者,雖有微瞋,不生殺心;雖有婬念,婬事不成——是為持戒能令諸結使羸。
諸結使羸,禪定易得。譬如老病失力,死事易得;結使羸故,禪定易得。
復次,人心未息,常求逸樂;行者持戒,棄捨世福,心不放逸,是故易得禪定。
復次,持戒之人,得生人中,次生六欲天上,次至色界,若破色相生無色界;持戒清淨,斷諸結使,得阿羅漢道;大心持戒,愍念眾生,是為菩薩。
復次,戒為撿麁,禪為攝細。
復次,戒攝身、口,禪止亂心;如人上屋,非梯不昇,不得戒梯,禪亦不立。
復次,破戒之人,結使風強,散亂其心;其心散亂,則禪不可得。
持戒之人,煩惱風軟,心不大散,禪定易得。
如是等種種因緣,是為持戒生禪波羅蜜。
《大智度论》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精进者,现世即改命)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
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
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
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根、力,余处则无。如精进者,无处不有;既总众法而别自有门。譬如无明使,遍在一切诸使中,而别有不共无明。
---《大智度论》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布施波罗蜜的重要性:
先施一切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令心安乐。然后令发无上正等觉心。修行大乘种种事业。以是义故六度彼岸布施为门。四摄之行而为其首。犹如大地一切万物依之生长。以是义故先说布施波罗蜜多。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布施波罗蜜多品第五
《佛说像法决疑经》若不布施,不能得到涅槃彼岸;六波罗蜜,前者为因,后者次第为果
善男子。我念成佛皆因旷劫行檀布施救济贫穷困厄众生。十方诸佛亦从布施而得成佛。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六波罗蜜皆从布施以为初首。善男子。譬如有人双足俱折。意欲远步不能得去。比丘亦尔。虽行五波罗蜜经恒沙劫。若不布施不能得到涅槃彼岸。善男子。不行施者则戒不淳。戒不淳故则无悲心。无慈悲者则不能忍。无忍辱故则无精进。无精进故则无禅定。无禅定故则无智慧。无智慧故常为无量客尘烦恼之所得便。善男子。此布施法门。三世诸佛所共敬重。是故四摄法中财摄最胜。善男子。我又一时赞叹持戒。我又一时赞叹忍辱。或复一时赞叹禅定。或复一时赞叹智慧。或复一时赞叹头陀。或复一时赞叹少欲。或复一时赞叹声闻。或复一时赞叹菩萨。如是种种随机不同。未来世中诸恶比丘不解我意各执己见迭相是非破灭我法。诸恶比丘亦复在座演说经法。不达我深意。随文取义违背实相无上真法。口常自叹我所说义应着佛意。其余法师诳惑道俗。作是语者永沈苦海。诸恶比丘见他修定复作是言。此人愚痴犹如株兀。不觉经论何所修行。作是语者殃咎累劫。
--------《佛说像法决疑经》
//////////////////////////////////
《大智度论》《佛说像法决疑经》《解深密经》六度次第,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布施,持戒,忍辱,此三种波罗密打好基础,精进就不难成就!
请看佛语: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解深密经》
善男子。不行施者则戒不淳。戒不淳故则无悲心。无慈悲者则不能忍。无忍辱故则无精进。无精进故则无禅定。无禅定故则无智慧。
---《佛说像法决疑经》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云:
复次,菩萨布施,常于受者生慈悲心,不著于财,自物不惜,何况劫盗?慈悲受者,何有杀意?如是等能遮破戒,是为布施生戒。若能布施以破悭心,然后持戒、忍辱等,易可得行。
福足之人,遇到黄土也变金,
恶业足者,遇到黄金也变土,
运来铁如金,运去金如铁,
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福德力和恶业力,在背后发生作用!
云何少施之物。若干天众及诸鬼神各得受用?
谓由三种义之少供物一切受用。一由三密加持。谓运心法界实相妙供。二由大慈悲。三由彼诸天主福力多。如龙得少水以自福力遍洒诸国。咒于诸天所以满四天下人福。不及四王天一人福财。随持主志有增减。而诸天福多故。得乏少供遍与一切。譬如少火随薪有增减。少供亦尔。天福多故付彼成广。又纵虽色味下劣。由先三义皆成清净微妙醍醐。如耆婆悲一切即万物成药。尼健咒毒毒返成药。世间尚尔。况行者随顺佛教。起大慈悲作三密加持哉。又由天福而彼下劣供物。成清净微妙供如石磨男得石成王。
-----《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一卷
《解深密经》云: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成就大悲。何缘世间现有众生贫穷可得?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是诸众生自业过失。若不尔者。菩萨常怀饶益他心。又常具足无尽财宝。若诸众生无自恶业能为障碍。何有世间贫穷可得?
譬如饿鬼为大热渴逼迫其身。见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过是诸饿鬼自业过耳。
如是菩萨所施财宝。犹如大海无有过失。是诸众生自业过耳。犹如饿鬼自恶业力令无有果!
*********
藕益大师《十不求行》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扰。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大宝积经》在家菩萨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学出家戒
说是法时,八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诸长者得无生法忍,三万二千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郁伽长者欢喜踊跃,以价值百千衣奉上供佛,白言:“世尊,以此善根普施一切诸众生等,令诸在家菩萨摩诃萨,成就如佛所教戒法;诸出家菩萨愿令满足,一切诸法亦令满足如佛所教。世尊,云何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学出家戒?”
如是问已,佛告长者:“在家菩萨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学出家戒。何等为五?
长者,菩萨住在家地中,不吝一切所有财物,与于一切智心相应,不望果报。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净梵行,不习欲想,况二和合?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至于空处,修习四禅,以方便力不入正位。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应极精进学于智慧,一切众生以慈相应。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守护于法,亦劝他人。
长者,是名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足五法,学出家戒。”
尔时,郁伽长者白言:“世尊,我在家中如世尊教,当如是住增广佛道,诸出家戒我亦当学。”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诸佛常法,若微笑时,种种色光,青黄赤白,从面门出,遍照无量无边世界,上过梵世,蔽日月光,还绕身三匝入如来顶。
尔时,阿难见佛微笑,从坐而起,整于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大德世尊,以何缘笑?诸佛世尊非无缘笑。”
佛告阿难:“汝今见是郁伽长者供如来不?欲修行法作师子吼。”
阿难白言:“已见,世尊。已见,善逝。”
“阿难,是郁伽长者,住在家地。是贤劫中,如来应供正遍觉出现于世,常在家供养恭敬是诸如来,护持正法;常在家中住出家戒,广闻如来无上菩提。”
尔时,大德阿难语郁伽长者:“汝见何利,乐在家中,有圣智不?”
答言:“大德,不成大悲,不应自谓我是安乐。大德阿难,菩萨摩诃萨,忍一切苦不舍众生。”
说是语已,佛告阿难:“是郁伽长者,住在家地,是贤劫中多化众生,非出家菩萨百劫、百千劫。何以故?阿难,百千出家菩萨所有功德,不如是郁伽长者所有功德。”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郁伽长者会第十九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陀罗尼三种悉地》如何降伏诸魔鬼神?唯调伏自心尔!
尔时普贤菩萨从坐而起。白言法身世尊。诸佛如来以大慈为本。云何诸陀罗尼说有操恶威德自在伤害鬼神及诸外道天阿修罗。毗卢遮那言。汝今谛听。吾为汝说。期有二义应善知之。云何为二。一者诸佛方便说法导引众生。二者显此猛烈操恶之身。降伏众魔令入佛道。汝等应知。此亦是方便。持咒之人见有此事。即心生忿怒。降伏鬼神。未得悉地不然成验。又不知诸佛方便所说。
欲知此者。降伏自心。种种颠倒忘想攀缘作诸不善。或生饿鬼之心。或生外道之心。或生修罗之心。或生诸恶鬼神罗刹之心。以是义故。念念相生皆是诸恶鬼神天阿修罗。及诸外道罗刹鬼要从心而生。虽不即生受如是报。
诸法所说摧伏鬼神者。以是咒力能灭心中如是恶念。无此恶念。不受恶身。故当知降伏者矣。若能先降自心诸恶鬼神者。一切天魔外道天阿修罗药叉罗刹诸恶鬼神。自然归伏。无敢违逆。若不自降伏恶心。能降伏诸余天鬼神者。无有是处。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陀罗尼三种悉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三世菩萨求菩提,于兰若中成正觉:阿兰若有十种德,能令证得菩提果
(编者注:兰若,或译阿兰若,意即“僻静处”“寂静处”,指远离喧闹,偏僻安静,适合修行的地方。)
复次智光。出家菩萨远离喧闹。住阿兰若修摄其心。无量千岁以求佛道。三世如来离诸喧闹寂然闲居。万行增修证菩提果。缘觉声闻一切贤圣。证得圣果亦复如是。其阿兰若有十种德。能令证得三菩提果。云何名为十种胜德?
一者为得自在住阿兰若。四威仪中不属他故。
二者离我我所名阿兰若。于树下时无执著故。
三者于卧具等无所爱著。由斯当卧四无畏床。
四者阿兰若处三毒微薄。离贪嗔痴所缘境故。
五者乐阿兰若修远离行。不求人天五欲乐故。
六者能舍喧闹住闲寂处。修习佛道不惜躯命。
七者爱乐寂静离世言词。弃舍凡愚无散乱故。
八者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易得成就。无障碍故。
九者阿兰若处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
十者清净如空以为舍宅。心无障碍得大智故。
智光当知。阿兰若处有如是等无量功德。以是因缘。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离山林。若为听法供养病人师僧父母。出阿兰若入聚落中。宜速还归于兰若处。若有因缘未得归者。应作是想。今此聚落犹如山林。所得财物虚假如梦。若有所得不应贪著。如是佛子是摩诃萨。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智光汝等善谛听, 无烦恼人所住处,
远离喧闹处寂静, 此是神仙所居处,
三世菩萨求菩提, 于兰若中成正觉,
缘觉声闻诸圣众, 亦于此处证菩提,
住阿兰若获十利, 能令证得三乘果,
自在游行如师子, 四威仪中无系缚,
山林树下圣所乐, 无我我所名兰若,
衣服卧具无系著, 坐四无畏师子座,
离诸烦恼名兰若, 一切贪爱无所著,
常居物外厌尘劳, 不乐世间五欲乐,
远离愦闹寂静者, 弃舍身命求佛道,
能住寂静无人声, 于诸散乱心不起,
世出世间诸善业, 心无障碍皆成就,
由是兰若为根本, 能生百千诸三昧,
以大空寂为虚室, 行者身心无障碍,
具足如是十胜利, 是故众圣常居止,
智光汝等诸佛子, 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梦中莫舍离, 阿兰若处菩提道,
我灭度后发心者, 而能住于兰若处,
不久当坐宝华王, 证得法身常乐果。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