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求生,不必回向?
(2014-04-13 10:37:09)
标签:
佛学 |
分类: 博主原创 |
念佛求生,不必回向?
念佛是否需要回向,某法师开示:
下面,「《会疏》曰:凡就回向,有自力回向,有他力回向。如回向自因,趣向来果」,这是自力。「专投佛愿,不用自策励,是名他力」,他力是阿弥陀佛。后头有一句话说,「是非凡情回向,故亦名不回向」,这是专讲净宗法门,所以净宗法门也叫不回向法门。
「《大品般若》云:菩萨如是回向,则不堕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何以故?是菩萨不贪著回向故。是名无上回向」。《大品般若经》里头也说到念佛法门,专念阿弥陀佛,不必另外再做回向,叫不回向法门。为什么?菩萨这个做法,回向跟念佛融合在一起,我每一声佛号都是回向,声声佛号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就不必再加别的。他不堕想颠倒,没有另外的想法,没有另外的知见,没有另外的思想,所以他不堕想颠倒,不堕见颠倒,不堕心颠倒。为什么?菩萨不贪著回向故,这叫无上回向。
我们今天回向,回向都有所求。你看我们现在把每天讲经的功德都回向化解世界的灾难,这有所求。经讲完了我这回向很多,刚才跟大家讲的,每天杀的、吃的这些众生,我们天天给它回向,这全世界每天有多少!每天堕胎的我们知道,每天大概有十五万以上,这些小婴灵我给他回向,他们太痛苦了,真可怜!我们要记住,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他好不容易得人身,还没有出生就被杀掉。如果这个灵来投胎是来报恩的,那是孝子贤孙,你把他杀掉之后恩变成仇,下次再找到你身上来报仇的!来报仇的你把他杀掉,仇恨就加深,深仇大恨。讨债的、还债的原来只有债务关系,现在变成要命了。所以这种事情一般人不知道,知道他决定不敢做。
所以回向里头最重要一句话,我们记住,不贪著回向,对这个世间一切不贪、不瞋、不痴,那三善根就现前。「凡情目之为不回向」,我们凡夫知见,他怎么念经念佛没有回向?其实他是「无上回向」。为什么?他把回向跟念佛号混合在一起,每一声佛号就是每一声的回向,所以那是无上的回向。你们念了几个钟点才做一次回向,人家念念都回向,这就是每一句佛号都想往生极乐世界,都想见阿弥陀佛,声声佛号里头没有空过的,这叫不回向的回向,无上回向。
本人辨析:
一楼文曰:「是非凡情回向,故亦名不回向」,这是专讲净宗法门,所以净宗法门也叫不回向法门。
讲法之人,更将原文“是非凡情回向,故亦名不回向”解释为“净宗法门也叫不回向法门”
这就太荒诞了!
凡情:有情见的凡夫!
非凡情:即非凡夫!(最起码应该是小乘初果以上)
此文原义正解:是指非凡夫(贤圣)的回向,也叫做不回向,因为脱离凡夫情见,无能回向,无所回向,无回向处,三轮体空,故曰不回向,但是这个胜义谛的“不回向”,也并不是俗谛的“不回向”,只是指不执著回向,讲经之人,完全错解原文之意!
胜谛之“不回向”和俗谛之“不回向”根本就相差甚远!
举例1:在胜义谛可说“无佛可成”,但在俗谛如果教导弟子“无佛可成”,就成了毁谤佛法的妖言!
举例2:在胜义谛,说“佛无一众生可度”,如《金刚经》,又如余处说“佛住世49年无一法可说”,这些如果放到俗谛,按照字面意思去解释,则诽谤释迦佛深矣!
此处两个“不回向”的含义,也是如此,讲法之人完全是稀里糊涂,根本分不清楚!
更何况,岂能将此缪解之意,冠于净土法门的头上?即便原文讲这两句话的意思,也毫无“净宗也名不回向”之意!
整篇文字,简直离题太远,荒诞不经!
楼主之文,纯属偏颇之论!(净土修行,绝非不回向之法)
但凡论及修行之道,如果偏执一端,则误人误己,净土修行之法,到底是不是需要回向,必须以圣言依据为准:
至于上文,空谈《大品般若经》说念佛不必回向,一则没有引证经典原文,二则不论及不回向的特定所指,如此偏颇论之,确实有误人误法之嫌!
讲法之人,将“《大品般若》云:是菩萨不贪著回向故,是名无上回向”错解为“不回向”,岂能如此?
“不贪执回向”岂能等于“不回向”?
我不管这篇文章,出自哪位大德之论述,都只能说是偏颇之论,
净土修行之法,回向是非常重要的,详见如下: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者。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者。若业非增上心作。更不修习。又不发愿回向受生。是名不定报业。
----《佛说业报差别经》
《大宝积经》完整介绍往生极乐净土4种方便法(悉皆需要回向)
“阿难,若有众生,(按:条件2)于他佛刹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及恒种植众多善根,发心回向愿生彼国;是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比丘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即随如来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阿难,(按:条件3)若他国众生发菩提心,虽不专念无量寿佛,亦非恒种众多善根,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回向彼佛愿欲往生;此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即遣化身,与比丘众前后围绕,其所化佛光明相好与真无异,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阿难,(按:条件4)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最终导归极乐,也是要回向的: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
****************
****************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2、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3、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4、中品上生: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5、中品中生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6、中品下生者:
7、下品上生者:
8、下品中生者,
9、下品下生者:
临终必备条件:“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答复:
不回向,从《观经》九品往生的条件来看,就晓得是碰运气,临终碰运气!
而平时积累功行,加以回向,却是打了保险,临终没有善知识,也无所谓!
【佛说阿弥陀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答复: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此二段确实没有提及回向,然《弥陀经》一日乃至七日,要求“一心不乱”,临终“心不颠倒”,《无量寿经》十念往生要求“至心信乐”,若非平时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往生净土,又云何能有“一心不乱之功,临终不颠倒之能”?
关于观想,观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