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的意义与功德(经文汇集)
(2011-02-23 16:26: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持戒、忏罪、转定业 |
持戒的意义与功德经律论集萃
1、《遗教经》——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2、《大报恩经》——
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夫能维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
3、《四十二章经》——
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4、《大集贤护经》——
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
5、《般舟三昧经》——
弃绝情爱,作比丘僧。意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犯。
6、《六门教授习定论》——
若求净戒,有四种因。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如是则戒得清净。
7、《阿含经》——
无戒之人,当生三恶道中。比丘戒律成就,威仪具足,犯小律尚畏,何况大者。是谓成就第一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犹如彼城,高广极峻,不可沮坏。
8、《恒水经》——
一时佛至恒水,月十五日说戒时,告阿难等曰。夫人生死五道展转,不自识宿命本末,皆坐心意不端故。人身甚难得,经戒复难闻,闻已信入佛道难,入已守持戒律难。汝等皆应端心正意,念生死甚劳苦,当守经戒,不可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人中。持十善戒者,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净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果
10、《楞严经》——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1、《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应自不杀生,亦教人不杀生。赞不杀生法。欢喜赞叹诸不杀者。乃至自不行邪见,亦教他人不行邪见。赞叹不邪见法。欢喜赞叹不邪见者。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是行。
12、《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居家菩萨,当行八关斋戒,勤修十善,以集道业。
13、《大宝积经》—— 佛告迦叶,在家菩萨,成就三法,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三。父母不信三宝,劝令住信。父母毁犯禁戒,劝令住戒。父母悭贪,劝令住捨。赞叹无上正等菩提,为他说法。是为第一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14、《佛说五大施经》——佛告诸苾刍言:‘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偷盗;三、不邪染;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大施。以何义故,持不杀行而名大施?谓不杀故,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以无畏故,无怨、无憎、无害;由彼无量有情得无畏,已无怨憎害,已乃于天上、人间得安隐乐,是故不杀名为大施。不偷盗、不邪染、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15、《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17、《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奉行六波罗密,不当亏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往。斋戒精进,心无所贪慕。其人寿命终时,阿弥陀佛自与诸菩萨阿罗汉,飞行迎之。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18、《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若诸凡夫自不清净,犯毁禁戒。虽说正法,劝他持戒,终不信从。是故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禁戒。然后为人说正法要,便能信受。
20、《华严经卷第二十一华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
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磐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
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而持于戒。
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形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及贪嗔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23、《大集月藏经》—— 持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此是世间戒行。以是戒行,则能成就清净功德,降伏魔怨。不依色事。不依受想行识事。不依眼事。不依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爱取有生事。不依地界,水火风界事。不依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事。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事。不依现在及未来事。不依声闻及辟支佛一切智事。不依闻事,禅事,智事。不依闻力,三昧力,陀罗尼力,忍辱力事。不依有漏无漏力,有为无为事。善不善力明暗力事。而持禁戒。此是出世间戒行,清净平等梵路圣道,入无畏城。彼诸圣贤所依第一义谛,入清净智。如是圣戒,清净平等,修七觉分,力能障彼无明有为有漏之相不令得起。以是义故,名之为戒。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戒是戒义,休息戒是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此诸句义,名为戒义。
2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发心菩萨,出家受戒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是诸菩萨定不成就菩萨净戒,但有虚名,都无实义。虽处居家,而受三归,深信三宝,回向菩提。虽复受用乐具,而于菩萨所行净戒常不远离。亦名真实持净戒者。
25、《善生经》云----若人受五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五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
26、《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受持五戒,功德不可思议。
27、《大宝积经》佛告长者:“在家菩萨具足五法,住在家地,学出家戒。何等为五?长者,菩萨住在家地中,不吝一切所有财物,与于一切智心相应,不望果报。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净梵行,不习欲想,况二和合?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至于空处,修习四禅,以方便力不入正位。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应极精进学于智慧,一切众生以慈相应。复次,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守护于法,亦劝他人。长者,是名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具足五法,学出家戒。”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拷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如偈说: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复次,持戒之人,名称之香,今世、后世,周满天上及在人中。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种种邪见持戒,后无所得。
31、《大智度论》破戒的种种过患:复次,持戒之人,观破戒人罪,应自勉励,一心持戒。云何名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
破戒之人,如霜莲华,人不喜见。
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
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瓜,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
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啖。
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中。
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进众,譬如儜儿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虽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栴檀林中。
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洋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卒守人;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
复次,破戒之人,常怀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覆避隈。”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不安隐。
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
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
32、《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千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33、《长阿含经》说: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34、《四分律》说持戒十种功德:
1.满足志愿,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愿,无不满足。
2.如佛所学,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能坚持戒,是亦如佛所学。
3.智者不毁,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
4.不退誓愿,坚持禁戒,求证菩提,誓愿精进,得不退转。
5.安住正行,坚持禁戒,三业清净,而于正行,安住不舍。
6.弃舍生死,受持禁戒,则无杀盗等业,能出离生死,永脱轮迥之苦。
7.慕乐涅 ,坚持禁戒,绝诸妄想,故能厌生死苦,慕涅 乐。
8.得无厘心,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皆悉解脱,无厘缚患。
9.得胜三昧,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超证有漏。
10.不乏信财,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不匮。
34、《大集贤护经》云: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
35、《四天王经》云:四天神王,每月以六齐日观察人善恶,以启帝释,若持戒人帝释即喜,敕诸善神拥护是人,随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护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护之,是人生得安隐,死生天上。前来总说持戒功德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