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博主原创 |
///////////问:见师兄常说享福消福的道理,我也看过不少佛经,但是惭愧的说,我真的没有看到确切佛经依据,说享受福报会消减福报的道理。所以很疑惑。///////////////
回答:我略作如下论述,试为证之:
一者,我们假定享福而不消福,假定享受了福报而福报不减少,假定这个结论成立,那么,我们将会面临一个尴尬的无法解释的问题,那就是,福报是一个“只生不灭”的东西,而佛法公认的通理是,唯除佛性是不生不灭之外,不存在其余无生灭的第二个东西,其余一切有生之物,必然有灭,福报也复如是;福德能修出来,谓之福生,福德随享受而消减,谓之福灭;若言福德只生而不灭,则违有生有灭之理。故而从此处论,言说享福而福德不消减,此论并不成立。
二者,我们假定享福而不消福,假定享受了福报而福报不减少,假定这个结论成立,那么,《心地观经》所说上报四重恩,便无法成立报恩之事,《五苦章句经》所说讨债还债,皆不能成立讨债还债之事,何以故不成立?因为恩、福、债三者本质是一,施者因施所得利益曰之为福,受者受施所负利益曰之为债,站在施受二者之外观察施者所给予之行为曰之为恩,实际恩、福、债三者是同一事物站在不同角度给予的不同名词,施者之福就是受者之债,也就是他人所言之恩。我们假定施者享受了福报而福报不减少,受者这个恩就没有办法报对方,受者的债也无法还对方!报恩报恩,一定是恩人有受其福有消减其福,恩才能报,恩人没有减少福报,你的恩又是报在哪里呢?施者享受福报而福报不减少,就等于受者还宿债没有成功,没有还掉一分一毫,报恩没有报掉一分一毫;所以,如果享福而福德不减少,则报恩无法成立,还债亦不能成立,因为你无法还债,亦无法报恩。既然经典说了报恩还债之事实有而不虚,则必然是恩德可报而宿债可还,既然恩可报而债可还,则必然享福而福德一定会减少,否则无法报恩,亦无法还债。这是一个反证的过程。
三者,佛顶尊胜咒之消供养,
以及《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之消供养,我们知道,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治众生八万四千身心疾病,为众生成就八万四千利益而立。假定享受福报而福报并不减少,假定此说成立,则佛所说消供养诸法就毫无意义,因为众生自带消供养功能,众生本身享福就不减少福德,佛根本不需要说消供养法门,佛属于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说了一个没用的消供养法门,因为众生没有这个病,不需要这个药,众生没有这个问题,也不需要解决这个消供养问题的方法;我们知道,佛所说法,一定有这个对治的问题需要解决,才会说对应的这个法,佛不会干没有意义的事情;从这里我们可以反证出的结论是,享受了福德一定会减少福德,不然佛说的消供养法门就毫无意义。因此,佛金口所说消供养法门的真实存在,本身就反证出享福一定会消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确切的结论,享受福报一定会减少福报;因此,任何众生在不具备消供养的能力之前,都应该节俭惜福,同时精进修福,同时对福德总账做出“开源节流”的正确运营和管理;这才是小至个人家庭,大至国家天下长久生存之道。
////////////////问:师兄的论证有一定道理,但是我疑惑的是,佛经里面为何不直接这样说明呢?///////////////
回答:佛法里面的智慧,佛选择对不同根基的人说不同深浅的法,有些适合多说,有些适合少说,有些适合直说,有些适合曲说,有些适合显说,有些适合密说,,,,,举例说明,财布施得福德的道理,就适合多说直说,因为大众闻之勇猛布施,至少可以利益成就于施者一方;而接受财布施的一方会损福的道理,就适合少说或者曲说,因为说太多了,或者直说了,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会瞻前顾后,不敢布施,怕对接受布施者有所损福不利,故而不能勇猛布施,这样檀波罗蜜就无法成就;譬如经常看我博客的仁者,居然不敢大胆供养父母,居然不敢大胆布施病人,这都是我导致的,我也要为此背负一定的因果,因为我太着急让大家明白深入一点的道理。实际上,供养父母布施病人都是应该勇猛而为的,只是要观察对方福德大小,量其福德大小而为,并且应该更重视替父母和病人修福就对了。所以,诸位仁者智慧越深入,则施者和受者各方面的利益你要全面权衡,至于那些脑子一根筋的人,他只需要知道他自己布施利益就够了,只需要知道施者单方面的利益就够了,他不需要考虑受者的损益问题。鉴于上述原因,接受财布施会损福的道理,佛说的很婉转,采用曲说少说的方法,比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中佛委婉的说接受财布施一方没有利益,仅仅只是说没有利益,委婉不?佛不过多的直说损福,只是浅浅的说没有利益,但是并不说有损福之害;到了《金光明最胜王经》又说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一句“财施不尔”,就给大家打发了,虽然佛说得非常婉转,但你还是可以读懂这句佛经暗示的含义,财布施并不是双方都得利益,这个意思佛说得虽然很婉转,但是意思很明白;可是到了《天请问经》佛就不委婉了,一针见血,直说了,是受者失利益;佛讲法的这个言辞技巧啊,简直圆满到了极点,佛计划暂时遮止不给大家明白的这部分道理,可以说的如此善巧,既让智慧深入的人听懂了,又让智慧不够的人暂时不能全部明白,而且还保全了自己没有妄语,你看看,这就是佛语的圆满。所以,有些智慧,佛绕圈子说,曲说,隐晦说,少说,就是因为佛顾及绝大多数大众的利益,因为施受双方,佛至少要利益一方,但是如果说的太多太直接太明确,双方都没有利益。关于接受财物会损福背业的道理,佛采用隐晦说,曲说,秘密说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増一阿含经》光音天人食用地肥不能飞举,就是其一;又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初示现不接受无尽意菩萨及四众供养,后因释迦佛劝观世音菩萨怜悯无尽意菩萨及四众而接受供养,观世音菩萨最后接受供养,是因为怜悯众生,大无畏的牺牲自己利益,才接受供养,因为接受财物供养是要损福且背业的,但是菩萨要利益大众,只能损福给我们,只能背我们众生的恶业,只能牺牲自己利益给我们,所以,《普门品》这一段,就是佛秘密演说财布施施受双方损益的奥秘;而且,观世音菩萨接受供养,却并不自己享受,而是示现立即转手供养释迦佛和多宝佛塔,这里就等于秘密的告诉了你,你接受了他人财物但是不想替人背业自己不想损福,你该怎么办?你立即转手全部将财物捐给佛寺造像修庙斋僧,如此即可,等于这一段佛经秘密的告诉了你接受财物避免背业损福的方法,就是三个字“转手施”,而且是“立即转手施”,不是拖拖拉拉,不是说一小时以后再转手布施,拖三天五天以后再转手施,因为这个财物在你手里时间越长,你背负对方利息越多,你替对方背业越多,你自己损福亦越多,持有他人馈赠的财物在你手中,时间越长你自己损失越多,因此观世音菩萨示现给你的是,如果不得已得到他人供养馈赠的财物,不得已得到不劳而获的非分之财,怎么办?转手布施,而且是立即转手布施,绝不拖延一秒钟;这些都是佛菩萨秘密示现给大家的原理、智慧、以及具体处理方法,这都不是佛菩萨直接说的,而是秀给你看,演一出戏给你看,就看你是不是明白,有智慧的人,能听懂弦外之音,能看懂戏外之密。我属于很笨的,我1996年就读过《普门品》,一直到现在二十年,不知道读了多少次,每次读我都觉得这一段佛经莫名其妙,没意思,没意义,无聊,供来供去的折腾,耍什么鬼把戏嘛,浪费时间,那时候傻乎乎的,我就是这样认为;最近几年稍微有一点点智慧,才明白这一段佛经的秘密,佛不会无缘无故演这一段戏秀给我们看的。所以,这一段佛经佛也是秘密说,但是你智慧到一定深度,这个秘密也就不再是秘密了。正如宣化上人所说,密法不是见不得人,密法不是偷偷摸摸,密法是公开说,但是能懂的人自然就不密,不懂的人自然成密,这叫做秘密不定;《普门品》这一段,就是如此;譬如以前电台发报,每一个汉字都有对应阿拉伯数字编码,不懂的人只知道这是几个阿拉伯数字,懂的人知道数字背后对应汉字的秘密含义,这也是秘密不定。有些佛理,佛不能直说,不能广说,不能多说,这些智慧佛采用秘密的,隐晦的,婉转的,曲折的方式演说,佛等待你的智慧到了一定深度,你自动会明白。佛之所以绕圈子,不直说,婉转说,秘密说,是因为一些教理不适合初机之人知晓,因为若知晓反而不利;譬如三岁幼子不宜教之触碰电器,因其不知利害恐触电而亡,至于年龄渐渐长大,然后教之用电可成其利而避其害也;又如沟渠之舟夫,其力不堪驾驭河渠之舟,河渠之舟夫无力驾驭江湖之舟,江湖之舟夫无力驾驭大海之舟楫,若各各未堪其力,而强任其事,则杀舟夫于江海也;必须待其力各各堪任其事,方可任之;故而佛说诸理,亦各依其力堪负与否而说,各依利害与否而说,不为浅者说于深理,待之渐渐深入,自然可以见到下一阶段应该明白的深入佛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到了那个高度,自然见到那个境界。佛理深浅也如是。因此,佛不管怎么说法,都是察众生利益而为。故而,佛不是不说,而是说的方式不同。,,,,当然,接受财物会损福失利的道理,也不是佛经没有直接说的,也有直接说的,只是这部分经典很少,《天请问经》就属于直接说的,这部分佛经很少,不容易发现。
由于很多佛理不是直接说的,是委婉说的,是曲说,是隐晦说的,是秘密说的,因此,本博文开篇回答仁者提问,我也无力直接回答,,我也只能采用反证的方式,来论证那个结论的成立与否。
吉祥果
2017.01.28
(大年初一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