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布施波罗蜜 主题帖
(2011-02-27 15:22: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祖师开示 |
(一)悭贪习气对财富的障碍,破除悭贪得“财物自在,福德自在”
悭贪业故,生贫穷家,衣不隐身,食不续命。
------《宝箧印陀罗尼经》
悭贪者受所用缺绝报。
------《地藏菩萨本愿经》
1、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2、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3、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4、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5、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十善业道经》
若遇窃盗者说贫穷困苦报。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华严经》云: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华严经》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圣贤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生,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乃至一物,不予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华聚菩萨亦说:五逆四重,我也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方等经》
盗僧物者,罪同五逆,随损一毫,则望与十方凡圣,一一结罪。
--------《大集经》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十善业道经》离偷盗者得十种可保信法
2、多人爱念;
3、人不欺负;
4、十方赞美;
5、不忧损害;
6、善名流布;
7、处众无畏;
8、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9、常怀施意;
10、命终生天。
杜顺和尚的道履(请看不偷盗的善业报)
有一次,杜顺和尚將一双道履放在市门,三日不失。有人问他原因,杜顺和尚说:“我从无量劫來,未曾偷过别人一文钱,自然没有东西被偷的因缘,报应如是。"
很多盗匪听说了这件事,都心生悔意,从此改过自新。
(相传华严宗初祖——唐代高僧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编译自《清凉山志》、《法界宗五祖略记》等
(三)、其他恶业、不良行为,对财富的障碍!
《解深密经》世间贫穷的原因(恶业障碍,必须消除恶业,才可得菩萨所赐财富)
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成就大悲,何缘世间现有众生贫穷可得?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是诸众生自业过失,若不尔者,菩萨常怀饶益他心,又常具足无尽财宝,若诸众生无自恶业能为障碍,何有世间贫穷可得?譬如饿鬼为大热渴逼迫其身,见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过是诸饿鬼自业过耳;如是菩萨所施财宝。犹如大海无有过失,是诸众生自业过耳,犹如饿鬼自恶业力令无有果!”
--------《解深密经》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业报差别经》
《佛说善生子经》有六患,消财入恶道!
又居士子。有六患。消财入恶道。当识知。何谓六?
一为嗜酒游逸。
二为不时入他房。(不合适的时机去他人寓所)
三为博戏游逸。(赌博、游玩)
四为大好伎乐。(过份偏好歌舞伎乐等娱乐行为)
五为恶友。
六为怠惰。(懈怠懒惰)
颂其义曰。
饮酒入他房 博戏好伎倡
恶友与怠惰 圣哲所不称
--------《善生子经》
(四)、不持戒者,财物损耗,持戒者财,增益无损!
《长阿含经》:不持戒者,财物损耗,持戒者财,增益无损!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
一者求财。所愿不遂。
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
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
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
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
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
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夜已半。告诸信士。宜各还归。诸清信士即承佛教。遶佛三匝。礼足而归。
——《长阿含经》卷第二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业报差别经》
《优婆塞戒经》想发财需要持戒,因为“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
一者乐杀。
二者乐盗。
三者邪淫。
四者妄语。
五者饮酒。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
编者注:换句话说呢,就是说,如果不持五戒的话,现世不能增长财命。
***************************************************************************************************************************************************************************************************************
(五)、财富果报大小,取决于布施供养时的心态是否殊胜、福田是否殊胜!
《佛说菩萨本行经》为何施多而果少,施少而果大? (财布施得财富的诀窍)
何谓施多而获报小?
虽多布施而无至心无恭敬心。不大欢喜贡高自大。
所施之人信邪倒见。非是正见不得快士。所施虽多而获报小。
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小。
何谓施小而获大福?
所施虽小欢喜与。净洁心与。恭敬与。不望报与。
所施之人复得快士。佛及辟支佛沙门四道应正见者。
所施虽小获报弘大。犹如良田所种虽小收实甚多。
----------《佛说菩萨本行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十种行为导致贫穷、十种行为导致富足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贫穷报)
一者自行偷盗。
二者劝他偷盗。
三者赞叹偷盗。
四者见盗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
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富足报)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
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
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
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财势富足是过去因成熟,所以求财,根本途径是多布施。而一人独修,功德远远不如众人一起参加共修。
建议师兄参加论坛的布施共修,报名地址:http://www.folou.com/thread-1728376-1-1.html
师兄随喜布施后,可在参加上面共修报数。
游版的旧文:世尊的开示:一人独行布施助人,不如劝众人一起或多或少出资汇集,以用布施,后者更胜
《善生子经》云:博戏(赌博)有六失。
博戏有六变当知,何谓六?
胜则生怨、
负则热中、
朋友戚之、
怨家快之、
有狱凶忧、
人众疑之,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善生子经》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布施波罗蜜的重要性:
先施一切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令心安乐。然后令发无上正等觉心。修行大乘种种事业。以是义故六度彼岸布施为门。四摄之行而为其首。犹如大地一切万物依之生长。以是义故先说布施波罗蜜多。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布施波罗蜜多品第五
《佛说像法决疑经》:善男子。我念成佛皆因旷劫行檀布施救济贫穷困厄众生。十方诸佛亦从布施而得成佛。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六波罗蜜皆从布施以为初首。善男子。譬如有人双足俱折。意欲远步不能得去。比丘亦尔。虽行五波罗蜜经恒沙劫。若不布施不能得到涅槃彼岸。善男子。不行施者则戒不淳。戒不淳故则无悲心。无慈悲者则不能忍。无忍辱故则无精进。无精进故则无禅定。无禅定故则无智慧。无智慧故常为无量客尘烦恼之所得便。善男子。此布施法门。三世诸佛所共敬重。是故四摄法中财摄最胜。善男子。我又一时赞叹持戒。我又一时赞叹忍辱。或复一时赞叹禅定。或复一时赞叹智慧。或复一时赞叹头陀。或复一时赞叹少欲。或复一时赞叹声闻。或复一时赞叹菩萨。如是种种随机不同。未来世中诸恶比丘不解我意各执己见迭相是非破灭我法。诸恶比丘亦复在座演说经法。不达我深意。随文取义违背实相无上真法。口常自叹我所说义应着佛意。其余法师诳惑道俗。作是语者永沈苦海。诸恶比丘见他修定复作是言。此人愚痴犹如株兀。不觉经论何所修行。作是语者殃咎累劫。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
《瑜伽师地论》如何布施供养,会令现世就成熟果报呢?“现法果”专题,求现报者请研读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抉择造业有八种情况,当在现世受报。即:
(一)如果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身体、财物等,为此而造作不善之法;
(二)或由增上不顾恋意乐,不顾恋身体、财物等而作诸善法;
(三)或对有情众生,增上损恼;
(四)或对有情众生,增上慈悲;
(五)或对三宝对境,增上憎害;
(六)或对三宝增上净信,胜解意乐;
(七)或对父母诸尊重等有恩的对境,由增上品,以酷暴背恩等所有意乐,造作不善;
(八)或对父母等,由报恩的意乐所作之善法。
以下就现法受报的八种情况列举公案为证:
隋朝终南山释普安,乃一圣僧。凡他所到之处,信众云集,人们竞相设斋供养。一日至大万村,村人田遗生,家徒四壁,十分贫寒,家中四女均衣不蔽体。长女华严,年已二十,自顾毫无他物,只有粗布两尺,欲供之财。痛念此生赤贫不能作福,华严仰屋悲叹,这时忽见梁上孔隙之中有乱禾一团,于是取下观察,得黄粟十粒。华严将谷磨去秕糠,想以此与粗布供养僧众,但自顾无衣,不能出门。乃于黑夜匍匐前往,以布遥掷僧房又将十粒粟米亲手置于饭桶中,心中默默祈愿:我以前世的悭贪,现在受此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之物供养僧众。如我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①中所炊之饭皆变黄色。祝毕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所炊五石米饭,其色尽黄,众皆诧异。后来人们得知此事缘由,都十分惊叹。于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之,后该女出家学道。田氏女罄其所有,以极其殷重、虔诚之心,供养僧众。境重心殷,善力极强,故而感应得以立即现前,而宿业悭贪之业也随之竭尽。
道携,不修戒行,广营田业,积累布绢绫绮,数以万计,却悭贪吝啬,不拔一毛。后忽得重病,隐处闭合,便利不通。临命终时,寺中有一法师为他说法,令他稍得开悟,遂舍资财三分之一,财舍之后,他的病立见轻愈,不久病好。数日之间,道携检查阁上,见阁空无物,便又忆起财帛,心中颠狂,口中喊贼,说:“诸寺众僧来动我物。”同伴劝谏,携无醒悟,法师只得遍告诸寺,取还财物。之后,道携叫声方止。不过一两日,旧病仍发,痛苦较前更剧。又请法师,重求改悔。法师呵责,劝他放下贪执,重舍前物。后病又愈,病好之后,追忆起钱物,心又怀恨,数日即死,死时目如大盏,通体红赤。
这是由增上顾恋意乐,贪执资财显现的现报。
昔年乾陀卫国有位屠夫,欲将五百小牛悉数屠宰,当时有位内官(太监),以金钱将牛赎出放生,诸牛因而免于死难。以此因缘,内官现生就恢复了男根。内宫对有情众生,增上慈悲,救护幼牛,现生感得的花报就已如此殊胜,其后世的善报更是无法估量了!
昔年有群牛贩,驱牛赶路,途中粮尽,饥渴交迫,当时众人共议:众牛终非己物,不如割取牛舌以充饥肠。随即将盐涂于牛口,牛贪咸味,伸舌便舐,牛贩速以利刃截取牛舌,将牛舌放于火上烧烤,这些被活活割下的牛舌成了牛贩渴望已久的盘中美餐。一顿饱餐之后,牛贩相与来到水边澡漱,他们口嚼杨枝,以杨枝揩齿之后,擘以刮舌,这时突然大祸临头,众人的舌根有如烂果,一时都断落了。这是对有情众生增上残害,由极重的恶业力于现身立即显现的苦报。
晋法桥,少时喜爱咏诵,而乏音声。于是绝食忏悔,以七日为期,礼拜观音,以求现报。时同学苦谏,法桥不听。到第七日,感觉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嘹亮,可传一里之远。
这是对三宝增上净信,依净信力礼拜而得的现世感应。
太阳平侍者,是洞宗明安禅师的高足。一日琅琊广昭禅师来访,明安云:“振兴洞上一宗之人,非远即觉也。”广昭云:“有平侍者在。”安云:“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说:“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表示说:“平以后会死于此处。”等明安圆寂,平居于大阳,想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的黄白物,不惜毁师灵塔。当时虽然山中耆宿也曾恳切劝阻,平不听从。等到发塔之时,镢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众人都惊异不已,而平又更镢破师脑,添加油薪,顷刻成为灰烬。众人将事报于官府,告平谋取塔中之物,官判不孝,令其还俗。诸方因其人品格不端,都弃之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被大虫所食,竟然未免明安禅师的预记。
------------平侍者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竟然焚毁师身,罪业极重,所以于现世即现前报应。
太和杨黼,辞别双亲,入蜀访无际大士。途中遇一老僧。僧问杨黼到何处去,杨黼答:欲访无际大士。僧说不如去见佛。杨问:“佛在何处?”僧说:“你尽管回去,如见倒穿鞋、披某色衣的那个便是。”杨黼听信,遂返回家。到家时天色已晚,杨黼敲门,母亲听到,急披衣、倒穿脚走出门来。杨黼一见,正好和老僧讲的一样。杨黼当下惊悟,自此之后,尽心竭力孝敬母亲,并亲注《孝经》近数万言,一日砚滴将干之时,池水忽然盈满,人们都说这是至孝的感应。
生身父母,恩重难量,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对境。《亲友书》云:“若人孝父母,其家有梵王,现召善名称,来世生天堂。”所以对父母只要略作损益,感应有如桴鼓,至为迅速。
六朝时代,高人名士都崇信《孝经》,那时的人常以《孝经》来殉葬或追荐亡灵;病时诵《孝经》,可得痊愈;争斗时诵《孝经》,可得和解;着火时诵《孝经》,可得熄灭等等,有种种不可思议的感应。
宋吴孝妇,丈夫早亡,无子。吴孝妇承事婆婆至为孝顺。婆婆年老,眼睛有病,念及媳妇孤单,想召一义儿。孝妇哭告婆婆:烈女不事二夫,我当竭力奉侍婆婆。当时,孝妇为乡里缉麻络丝,所得的钱全部用来奉养婆婆。有时得了美食,就悄藏于怀,带给婆婆享用。一次饭还未熟时,因邻母召呼而出门,婆婆怕饭过熟,欲将饭盛于盆中,因眼病看不清,误将饭倒入秽桶。孝妇回来见后,一言未发,急往邻家借饭给婆婆吃。自己却悄悄以水洗污饭再蒸着吃。一天孝妇忽梦两青衣童子驾云而来,引其入朝谒见天帝,帝说:“你一村妇,能奉事婆婆,勤苦尽心,实在可钦可重,现赐你钱一千文,可拿去供膳,从今以后不须为人佣作。”孝妇梦醒,见床头果然有钱千文,这千文钱用尽复生,绵绵无穷。
以上两则分别是对有恩对境报恩行善、背恩作恶所感的现世报应。
《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如何布施,令果报现世成熟:“现法果”专题,求现报者请研读
《俱舍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
(一)对于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
(二)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
(三)指相似的现法受;当修道步步升进,欲得圣果之际,往昔的业会于此时纷纷现前果报,比如修行人快要证得不来果而超出欲界时,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业纷纷成熟,就会后报先受、重报轻受。这就如同一个人即将永别曾经久住之地,前往他乡安居,这时该地的所有债主都会前来索债。
对于功德田,《俱舍论》举了七种情况:“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生,损益业即受。”
①佛。
②比丘僧团。(以下五种是对单个补特伽罗而言。)
③灭定:不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灭定,当安住灭定之时,烦恼寂灭,相续中非常清净,出灭定时,补特伽罗就好似从涅槃中来一样。
④无诤:入无诤定时,对无量众生都不生烦恼。
⑤慈:入慈定时,对无量众生都生起不共殊胜的饶益心,相续中缘无量众生而不舍离。修无诤定与慈定,相续中缘无量众生,明显积累了不共殊胜的功德,所以出定之后即成殊胜的功德田。
⑥见:即见道圣者,因其已断见道应断的一切烦恼。
⑦修道生:即通过修道,断尽一切修道应断之惑而成就的无学道圣者。对以上七种功德田作损益之业,就会在当生现前果报。
昔日,不败佛出世之时,一修道人在佛前出家,后来成为三藏法师。一日僧团之中出现争吵,而此三藏法师幸灾乐祸,由他鼓动,诤论愈演愈烈。这时另一持经藏的比丘出来使诤论平息,三藏法师见此,顿时嗔心生起,骂道:“哪位女人息此诤论。”因在僧团之中造了恶口之业,这位三藏法师现生就变为女人,而且后五百世都堕为女身。
顺后受报的例子:有一屠夫七生以来常操屠业,却不落三涂而生于人天,这是由于七生之前曾经供养辟支佛一食,以此福力七生不堕恶道,但过七生之后,这七生所造杀业必次第成熟而感恶报。
或有人疑:既然因果之理真实不虚,为何有人一生行善,反遭坎坷;有人一生造恶,却安享福禄。
答:因为我们流转生死,不只今生一世,过去已经历无量世。今生行善遭祸,祸是前世恶业之报,并非今生行善感得,今生所行之善,必于将来产生安乐;今生造恶享福,福是前世善业之报,并非今生造恶感得,今生所造之恶,必于将来感受痛苦。所以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如局于一生,似有不足信之处,但放眼三世,则善恶报应必无错乱。
又修行人虽入佛门,以为修行可使人生圆满幸福。但不可一概而论,修行人亦有多类:一种虽然表面信佛修行,但未遵循因果之道如理取舍、断恶修善,反于佛门之中滥用僧物、侵损常住、说大妄语、破僧和合、辱慢师长、追求世法……因其所行与佛法背道而驰,以造恶只能感受苦报,焉得三宝加持?岂可反说因果不实、佛法不灵?
回向的诀窍--如何令小布施得大福报?令大布施福报无量?
《大般若经》云何菩萨少行布施摄受多福?
“又,滿慈子!云何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少福?云何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多福?云何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少福?云何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多福?”
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恒捨無量無數珍財,普施十方諸有情類,而不迴向無上菩提,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如是菩薩多行布施攝受少福。
若諸菩薩雖經少時,施有情類少分財物,而能迴向無上菩提,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如是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多福。
若諸菩薩經於少時,施有情類少分財物,不能迴向無上菩提, 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如是菩薩少行布施攝受少福。
若諸菩薩經於殑伽沙數大劫,恒捨無量無數珍財,
是故菩薩摩訶薩眾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以善根與有情共迴向無上正等菩提,願與有情皆同證得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布施波羅蜜多分之一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如何回向能“少修善本获大果报,多作功德福报无量”?
佛告明天。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及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一切众生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所有功德果报。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天。菩萨作如是回向者。是为菩萨少修善本获大果报。多作功德福报无量。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回向与众生同证无上正等菩提,与不如此回向的之差别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以施为宝作庄严具。乃至成佛相好庄严。
云何少施功德多耶?以方便力少分布施回向发愿。与一切众生同证无上正等菩提。以是功德无量无边。犹如少云渐遍世界。
若行施时。不能普为一切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设以宝聚如妙高山。而用布施利益甚少。犹如芥子易可穷尽。亦如片云风飘即灭。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布施波罗蜜多品第五》
《杂阿含经》贫穷人应该如何修行?
《杂阿含经》:若有贫穷人。信心少嗔恨。常生惭愧心。惠施离悭垢。见沙门梵志。持戒多闻者。谦虚而问讯。随宜善供给。劝人令施与。叹施及受者。如是修善人。从此至他世。善趣上生天。从冥而入明。
注:贫穷的人不能生嗔恨心,更不能有抱怨社会、仇富的情绪,而应该生忏悔心,懂得累世以来的造业的果报是今生的贫穷,对于持戒严谨,宣扬的正见的僧人谦虚问讯,尽力供养,并劝他人一起布施。
《优婆塞戒经》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而布施者,虽得财宝常耗不集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
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
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承诺做布施供养,无论多艰难,而不失信,能如其承诺布施供养,福报不可限量!
《法句譬喻经》比罗陀“守信”布施供养,自然而得财富的故事
佛陀时代,有一位名叫修陀罗的长者,拥有无数的财富,平日为人乐善好施,并虔诚信仰佛教,自己更发愿:
每年腊八(十二月初八)当天,一定要诚心、竭尽所能布施财物来供养佛陀及众比丘,甚至往后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要依此奉行,不可废止长者一直到临终前,还一再吩咐儿子比罗陀一定要切实遵行此遗训,千万不可忘记。
长者死后,家道日渐衰微,一无所有。
比罗陀眼看一年一度的腊八又要到了,而家中已无多余的钱财来供养佛陀及众比丘,想着想着不禁感到愁闷不安。
于是慈悲的佛陀派目犍连尊者前去关心、询问比罗陀,比罗陀说:“父亲的遗训,不敢违背忘记,我依旧办理,只希望世尊到时,可不要见弃才好!”
随后,比罗陀就向妻子的父母借了一百两银子,用心筹备办理腊八供僧事宜。
当天,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前往比罗陀家中,接受夫妻俩至诚的供养。
两人满心欢喜地供养每位比丘僧,从头到尾不曾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后悔及不悦。
第二天早上,比罗陀夫妻发现家中以前存放财宝的地方,竟然堆积如以前一般多的宝物,两人感到又惊又喜。
但又不知是何原因,会不会遭殃祸?就决定去请示佛陀。
于是比罗陀去到精舍请示佛陀,佛陀告诉比罗陀:“这些宝物,你们安心使用,不须疑虑,这是因为你能守信、不违背父亲的教诲,又能严持戒律、知惭知愧,对佛法僧三宝虔诚恭敬、欢喜供养。因为你具备‘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种行道者的德行,才有此福报招来财富,所以不会带来灾害。
有智慧的人,会依佛法奉行,不论男女,所生之处,福报都是自然而来的。”
比罗陀听了佛陀开示后,更加坚定对佛法的信心,至心顶礼后,欢欢喜喜的回家。
将佛陀的教诲一一的告诉妻子,并发愿一定要将佛法一代一代的延续,让子孙都能得受法益。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一--笃信品第四》
《大宝积经》菩萨如何能得得大财富?
“无垢施女,若菩萨成就四法,得大财富。何谓为四?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施心无所逆, 于财无吝惜,
信解诸佛法,
专心一向信,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无垢施菩萨应辩会
如是善修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杂阿含经》
《十住毗婆沙论》:菩萨布施为什么回向求富?
何以故。若菩萨大富。则离贫苦不取他财不求息利。无有债主不忧偿债。多财富足能自衣食。有能惠施利益亲族及善知识。眷属安乐其家丰饶。常如节会心常欢悦能大施与。眷属不轻人所敬仰。言皆信受众所依附人来师仰入众无畏。常好洗浴名香涂身。着好新衣具足庄严。见诸好色听好音声闻诸妙香。常食最上美味。细触怨贼难坏。善知识欢喜。是于人身得善果报。人所钦慕常称吉善。忘其丑恶。虽生下贱有大人相。虽无巧言成巧言者。虽不多闻成多闻者。虽少智慧成智慧者。若先端正倍复殊胜。若先大家倍复尊贵。若先巧言倍复巧言。若先多闻倍复多闻。若先智慧倍复有智。所可坐卧贵价宝床寤寐安隐侍卫具足。众宝为舍极意游戏。其身贵重须诸经书应意即得。势位随意亲近王易。诸贵人所念。诸医自往常有亲信消息所宜。有疾轻微若病易差。远离今世后世怖畏。毕竟永离不活怖畏常有救护。多有人众诸亲近者自谓多福。为同意者深自欣庆。有少施恩得大酬报。若加小恶得大殃祸。族姓女人少年端正具足庄严。自求给侍诸有谐利悉来归己。若作恶事事辄轻微。少有施作即获大利。多善知识怨憎转少。蛇虺毒药放逸恶人如是等事不得妄近。诸爱敬事皆悉归趣。若获利时众人代喜。若有衰恼人皆忧戚。众共示导竞以善吉。令远非法安住善法。所施业大见莫不欢。若与同心则以为足。不期世间富贵荣利。假使居位人思匡助除其衰恼。见他富贵无所悕尚。人咏其德不扬其过。虽小人名得大人号无不足色。视他颜貌不作矫异。若作婆罗门。于天寺中大获果报。读诸经书得其实利得而能施。若是刹利所习成就。善射音声善能贯练。治世典籍能得果报若是毗舍播殖如意。若是商估能获其利。若是首陀罗所作事业多得如意。
问曰。汝先说菩萨不以求果报心施。又复不为豪贵故施。而今说求大富故布施。是语得无自相违背?答曰。不相违也。若自为身求富受乐。是故说不应求富。今说求富但为利益众生。是故说为欲大施故求富。不为身已求富受乐。是则果中说因。若菩萨不得大富虽信乐布施无财可与。是故汝不应作难。
-----------《十住毗婆沙论》
《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释》开示:为何向菩萨求福报得不到?如何去做才能求到呢?
佛教财富法门大汇集http://shengmiao.p18.02dns.com/bbs/read.php?tid=26949&keyword=�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