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天台“五时八教”判教时效
(2018-01-13 12:31:35)分类: 博主原创 |
质疑:天台“五时八教”判教时效
我在写作前一篇博文《地藏经产生于佛陀弘法早期》时,引用了天台宗“五时八教”判教思想,将“阿含时”认定为佛陀弘法早期时间。因为依照天台判教,阿含时教,是佛陀成道之初最早十二年之间,所说教法。可是,实际上,四部《阿含经》中,陆续出现了佛陀晚年圆寂时的各种记载,由此可见,天台判教,将阿含时教,定义为佛陀最初十二年之间所说的教法,应该是有问题的。我无意也不敢质疑天台祖师的判教权威,可是,面临经典之中的种种矛盾时,我也没有看到合理的解释,因此,我发出如下质疑。供善知识呵斥教导于我。我不是阿含专家,也不是天台专家,纯属自我爱好,希望得到指导和教诲,破解我如下质疑和疑惑。
(一)、证据:释迦牟尼佛示现寿命为“八十岁”
我在写作前一篇博文《地藏经产生于佛陀弘法早期》时,引用了天台宗“五时八教”判教思想,将“阿含时”认定为佛陀弘法早期时间。因为依照天台判教,阿含时教,是佛陀成道之初最早十二年之间,所说教法。可是,实际上,四部《阿含经》中,陆续出现了佛陀晚年圆寂时的各种记载,由此可见,天台判教,将阿含时教,定义为佛陀最初十二年之间所说的教法,应该是有问题的。我无意也不敢质疑天台祖师的判教权威,可是,面临经典之中的种种矛盾时,我也没有看到合理的解释,因此,我发出如下质疑。供善知识呵斥教导于我。我不是阿含专家,也不是天台专家,纯属自我爱好,希望得到指导和教诲,破解我如下质疑和疑惑。
(一)、证据:释迦牟尼佛示现寿命为“八十岁”
(二)、质疑:
佛悟道后说法四十九年,智者大师将佛所说的这些教法依顺序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时。每一时期的长短不一样,所谓:
华严最初三七日,---注:佛成道后,解说《华严经》共使用了二十一天。
阿含十二方等八,---注:紧接着说四部《阿含》用了十二年,说大乘方等经典使用了八年。共计20年。
二十二年说般若,---注:紧接着解说《般若》系列经典,使用了二十二年。22年。
法华涅槃共七年。---注:最终解说《法华》和《涅槃》系列经典,使用了七年。7年。
上述合计,佛陀共计说法49年。
吉祥果质疑A:佛陀寿命疑、四九说法疑。
按照天台五时八教判教,佛陀从成道到圆寂,共计说法四十九年。而佛陀二十九岁出家(见下文依据),三十五岁成道(见下文依据),成道以后,三十五岁,加上又说法四十九年,则等于寿命八十四岁,因此,按照天台判教,佛陀应该是八十四岁才圆寂,可是,实际上《金光明最胜王经》却证明,佛示现世寿只有八十岁,那么,还有四岁,去了哪里?这是依据矛盾之处。不晓得天台法系的法师,对此问题有无著述讲解?此一争议问题,与五时八教之判教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抵牾?当然,这一质疑,也可以认为是佛陀寿命八十岁无误,但是四十九年说法之判教教时,存在误差,如果是后者,那么,岂不是五时八教判教的权威性,将会受到质疑?不晓得天台法系的法师,对此问题有无解释?末学只是提出问题,并无挑衅之意,希望获得解释,这也是我学习的机会。
吉祥果质疑B:阿含教时疑:
按照天台判教时效,佛成道之初,即用二十一天时间解说《华严经》,此后,发现不契合大多数众生根基,紧接着又解说四部《阿含经》十二年。按照佛陀“遇缘说法”的一贯习惯,加上天台判教之“阿含时”判为十二年,那么,也就是说,阿含系列经典中,相关的说法因缘、事件、人物,应该是在佛陀成道最初十二年之中出现才对,也就是说,应该在佛陀四十七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阿含》系列的说法因缘!可是,实际上,《长阿含经》中之《游行经》记载了佛陀圆寂前后的事件,这已经到了佛陀八十岁的时候,远远超过天台判教佛成道之初十二年内解说《阿含》系列的时间区间。因此,从此角度说,天台判教之五时八教,至少对于其中“阿含时”的判教时间,以及判教逻辑,可能存在问题。不然佛八十岁圆寂的事情,怎么会在四十七岁之前遇到的事件因缘中发生?-----------末学只是提出问题,并无挑衅之意,希望获得天台法系的法师的解释和指点,这也是我学习的机会。当然,我也不是《阿含》专家,对阿含系列经典,我也没有专业的了解,仅仅只是依据天台判教时效,以及四部《阿含》之内容,如理提出上述质疑:如果四部《阿含经》内所遇事件以及相关事件之说法因缘,并非全部发生在佛陀成道之初四十七岁之前的十二年之中,甚至反而有事件发生在佛陀八十岁圆寂之时,那么,天台判教之“阿含时之最早十二年”,就是存在问题的,这会导致“五时八教”的判教权威性受到质疑。希望天台法系的善知识,能够对末学有所开导。
2、阿含时:「阿含」是梵语Agama的音译,又译作阿笈摩,意思是「圣言」、「圣教」。佛观察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大法,于是就在鹿野苑等地方,在十二年中,说小乘的《阿含经》,讲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的教理,度化声闻、缘觉的二乘人,这时候太阳可以照到比较低的山了。
3、方等时:方等的梵语为Vaipulya。「方」是方便、方正、广大;「等」是平等、等持。佛说法不是真有实法可以给人,而是应病予药,为疗治众生的烦恼、执着而方便说的。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令众生各依自己之根性而修,整治自己的习气毛病,去妄证真,因此法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是佛继阿含时之后,在八年当中引小乘人入大乘法,为大乘初机菩萨讲《维摩诘经》等的大乘教法,所以大乘经典又统称为方等经。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
4、般若时:般若是梵文Prajna之音译,又译作钵若、钵罗若,是「慧」的意思。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真如自性是无形无相、不能以任何语言文句表达的,所以佛说般若教法的时候,常用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来说明。两种权巧为:一是随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二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比喻不容易理解的佛性、佛的智慧等,而善巧方便地说教。一种实法就是说真实的法、一乘﹙佛乘﹚的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究竟的空义,是始终不变异的。华严时属于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于权法;法华涅槃时属于实法;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有承先启后的作法。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精随,成佛的指南,佛在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的教法,所以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此时犹如太阳高升,普照平原大地。
5、法华涅槃时:法华为妙法莲华的简称 ,梵语为Saddharma Pundarika;涅槃的梵语为Nirvana,是寂灭、究竟解脱的意思。佛在最后七年中,说《妙法莲华经》、《涅槃经》、《佛遗教经》等法,纯讲实法,不讲权法,不问在会的人根性如何、是否能够接受,只讲唯一的佛乘,讲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因为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只有说真如的实法,佛法才能圆满。此时就像日落西山一样,太阳的最后光辉还照于最高的山顶。本经在五时中的言教中,应属于法华涅槃时。此时佛所说的皆为诸法实相的道理,融会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归于唯一佛乘,因此本经即是圆教也是通教。因为是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所以是圆教;又说真如法界究竟无生的空义,虽然是以菩萨为正机,但也通于三乘所学之法,所以也属于通教。
(三)、证据:佛出家的真实年龄----以二十九岁出家之说,最为可靠
吉祥果质疑A:佛陀寿命疑、四九说法疑。
按照天台五时八教判教,佛陀从成道到圆寂,共计说法四十九年。而佛陀二十九岁出家(见下文依据),三十五岁成道(见下文依据),成道以后,三十五岁,加上又说法四十九年,则等于寿命八十四岁,因此,按照天台判教,佛陀应该是八十四岁才圆寂,可是,实际上《金光明最胜王经》却证明,佛示现世寿只有八十岁,那么,还有四岁,去了哪里?这是依据矛盾之处。不晓得天台法系的法师,对此问题有无著述讲解?此一争议问题,与五时八教之判教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抵牾?当然,这一质疑,也可以认为是佛陀寿命八十岁无误,但是四十九年说法之判教教时,存在误差,如果是后者,那么,岂不是五时八教判教的权威性,将会受到质疑?不晓得天台法系的法师,对此问题有无解释?末学只是提出问题,并无挑衅之意,希望获得解释,这也是我学习的机会。
吉祥果质疑B:阿含教时疑:
按照天台判教时效,佛成道之初,即用二十一天时间解说《华严经》,此后,发现不契合大多数众生根基,紧接着又解说四部《阿含经》十二年。按照佛陀“遇缘说法”的一贯习惯,加上天台判教之“阿含时”判为十二年,那么,也就是说,阿含系列经典中,相关的说法因缘、事件、人物,应该是在佛陀成道最初十二年之中出现才对,也就是说,应该在佛陀四十七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阿含》系列的说法因缘!可是,实际上,《长阿含经》中之《游行经》记载了佛陀圆寂前后的事件,这已经到了佛陀八十岁的时候,远远超过天台判教佛成道之初十二年内解说《阿含》系列的时间区间。因此,从此角度说,天台判教之五时八教,至少对于其中“阿含时”的判教时间,以及判教逻辑,可能存在问题。不然佛八十岁圆寂的事情,怎么会在四十七岁之前遇到的事件因缘中发生?-----------末学只是提出问题,并无挑衅之意,希望获得天台法系的法师的解释和指点,这也是我学习的机会。当然,我也不是《阿含》专家,对阿含系列经典,我也没有专业的了解,仅仅只是依据天台判教时效,以及四部《阿含》之内容,如理提出上述质疑:如果四部《阿含经》内所遇事件以及相关事件之说法因缘,并非全部发生在佛陀成道之初四十七岁之前的十二年之中,甚至反而有事件发生在佛陀八十岁圆寂之时,那么,天台判教之“阿含时之最早十二年”,就是存在问题的,这会导致“五时八教”的判教权威性受到质疑。希望天台法系的善知识,能够对末学有所开导。
虽然本文末端,附录文件中,有善知识著有《智者大师对中国佛教的一大贡献—建立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一文,其文中提出了“五时融洽之说”,末学亦能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但是末学很难接受里面所说的思想,似乎有为了不严密而寻找开脱借口之意,颇觉无趣。譬如,既然是以“时”判教,又前后说法之时间混杂,既然是以“义”判教,又何须冠以“时”名?似自圆其说尔。
下文:天台五时判教
下文:天台五时判教
1、华严时:华严的梵语Avatamsaka。佛初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就在定中转无上的根本法轮,用二十一天的时间为大菩萨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佛为大菩萨所说的大法,就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只照高山,小根性的人无缘听闻也不能接受。
2、阿含时:「阿含」是梵语Agama的音译,又译作阿笈摩,意思是「圣言」、「圣教」。佛观察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大法,于是就在鹿野苑等地方,在十二年中,说小乘的《阿含经》,讲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的教理,度化声闻、缘觉的二乘人,这时候太阳可以照到比较低的山了。
3、方等时:方等的梵语为Vaipulya。「方」是方便、方正、广大;「等」是平等、等持。佛说法不是真有实法可以给人,而是应病予药,为疗治众生的烦恼、执着而方便说的。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令众生各依自己之根性而修,整治自己的习气毛病,去妄证真,因此法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是佛继阿含时之后,在八年当中引小乘人入大乘法,为大乘初机菩萨讲《维摩诘经》等的大乘教法,所以大乘经典又统称为方等经。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
4、般若时:般若是梵文Prajna之音译,又译作钵若、钵罗若,是「慧」的意思。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真如自性是无形无相、不能以任何语言文句表达的,所以佛说般若教法的时候,常用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来说明。两种权巧为:一是随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二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比喻不容易理解的佛性、佛的智慧等,而善巧方便地说教。一种实法就是说真实的法、一乘﹙佛乘﹚的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究竟的空义,是始终不变异的。华严时属于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于权法;法华涅槃时属于实法;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有承先启后的作法。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精随,成佛的指南,佛在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的教法,所以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此时犹如太阳高升,普照平原大地。
5、法华涅槃时:法华为妙法莲华的简称 ,梵语为Saddharma Pundarika;涅槃的梵语为Nirvana,是寂灭、究竟解脱的意思。佛在最后七年中,说《妙法莲华经》、《涅槃经》、《佛遗教经》等法,纯讲实法,不讲权法,不问在会的人根性如何、是否能够接受,只讲唯一的佛乘,讲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因为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只有说真如的实法,佛法才能圆满。此时就像日落西山一样,太阳的最后光辉还照于最高的山顶。本经在五时中的言教中,应属于法华涅槃时。此时佛所说的皆为诸法实相的道理,融会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归于唯一佛乘,因此本经即是圆教也是通教。因为是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的中道实相,所以是圆教;又说真如法界究竟无生的空义,虽然是以菩萨为正机,但也通于三乘所学之法,所以也属于通教。
(三)、证据:佛出家的真实年龄----以二十九岁出家之说,最为可靠
过去的许多事情我们弄不清楚,佛出家大的年龄应不在此列。大抵有七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一岁等几种说法。如果不想信口开河,几种说法的依据需要了解:
二十九岁说
1《长阿含经》卷4:「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 独处而思惟
今说法之要 此外无沙门」(CBETA,
T01, no. 1, p. 25, b2-6)
2《杂阿含经》卷35:「尔时。世尊即为说偈言。
始年二十九 出家修善道
成道至于今 经五十余年
三昧明行具 常修于净戒
离斯少道分 此外无沙门」(CBETA,
T02, no. 99, p. 254, b3-8)
3《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10对此有引用:「广说如杂阿含。
二十九修跋陀人 我出家行学道
我已知五十岁 于中学修跋陀
戒定修行术 独步思惟念
敷演说法智 于此无沙门」(CBETA,
T28, no. 1549, p. 803, c1-5)
4《中阿含经》卷56〈晡利多品〉:「我本未觉无上正尽觉时……我时年少童子。清净青发。盛年年二十九。尔时极多乐戏。庄饰游行。我于尔时。父母啼哭。诸亲不乐。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CBETA,
T01, no. 26, p. 776, b1-4)
5《增壹阿含经》卷37〈42
八难品〉:「尔时。世尊告曰。我初学道时年二十九。欲度人民故。三十五年在外道中学。」(CBETA, T02, no. 125, p.
752, b12-14)
6《佛说十二游经》卷1:「佛以二十九出家,以三十五得道,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CBETA,
T04, no. 195, p. 146, c29-p. 147, a2)
7《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8:「尔时世尊即命善贤。为说伽他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法
又五十余年 专行戒定慧
一心无散乱 唯求于正理
除斯真法外 无别有沙门」(CBETA,
T24, no. 1451, p. 396, c4-9)
8《出曜經》卷13〈沙門品〉:「王當以此言報之。不蘭迦葉等少出家學年在耆艾。形熟神疲猶不得佛道。汝今學[*]以來日淺。二十九出家。自云六年苦行。云何能成等正覺乎。時波斯匿王受六師教誡。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須臾退坐前白佛言。瞿曇沙門審成等正覺道耶。佛報王曰如王所言成等正覺。不蘭六師等。少出家學道。於今積年形神俱乏不能得成無上道。況瞿曇少在王宮。五欲自恣不更寒苦。年二十九出家求道。誇世自稱成無上道耶。」(CBETA,
T04, no. 212, p. 680, b6-15)
9大乘经典《大般涅槃經》卷3:「須跋陀羅。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學道。三十有六。於菩提樹下。思八聖道究竟源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種智。」(CBETA,
T01, no. 7, p. 204, a17-20)
10《鞞婆沙論》卷14:「如世尊在大眾中。一切人無不見者。從兜術天終降生母胎。十月已滿在林毘園生。即行七步。二龍浴身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CBETA,
T28, no. 1547, p. 523, a6-8)
二十九岁说是有比较多的经典支持的,得到世界佛教徒的普遍认同。
三十一岁说
《別譯雜阿含經》卷6:「時須跋陀羅。聞佛慈矜聽令前進。踊躍歡喜……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十一出家 爾來過五十
推求諸善法 戒定行明達
一切諸世間 不知實方所
況知實法者 若修八正道
能獲於初果 乃至第四果
若不修八正 初果不可知
況復第四果 我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如此正法外
亦無有沙門 及與婆羅門」(CBETA,
T02, no. 100, p. 413, c2-12)
三十一岁出家说只此孤证。而同样是讲佛为最后弟子須跋陀羅所说偈,真不清楚哪里出了问题而产生了三十一的歧译。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大智度論》卷3〈序品〉:「是中應說《須跋陀梵志經》……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44]我年一十九, 出家學佛道,
我出家[45]已來, 已過五十歲。
淨戒禪智慧, 外道無一分,
少分尚無有, 何況一切智?」(CBETA,
T25, no. 1509, p. 80, c24-p. 81, a2)
p.
80, [44] 我年一十九=我始年十九【宋】【元】【明】【石】,=我年二十九【宮】
本文倾向于【宮】藏本。也就是说,三十一岁说是莫名其妙的歧误。
龙树菩萨于此处引用《須跋陀梵志經》,《杂阿含经》《雜阿含經》卷35:「爾時。世尊即為說偈言。
始年二十九 出家修善道
成道至於今 經五十餘年
三昧明行具 常修於淨戒
離斯少道分 此外無沙門」(CBETA,
T02, no. 99, p. 254, b3-8)
CBETA2008校对说明:
南傳大般涅槃經(一九七一年巴宙译本)中的记载:
『蘇跋陀,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自出離已來,
已逾五一年。
道法廣闊界,
常遊巡仰企;
於其領域外,
實無沙門果。 不但無第一沙門果,且無第二、第三及第四沙門果。外道諸師之法皆空幻、無沙門果。蘇跋陀,若比丘能行正道,則世間不會缺少阿羅漢。」
一十九岁说,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2:「爾時太子。心自念言。我年已至一十有九。今是二月。復是七日。宜應方便思求出家。所以者何。今正是時……爾時王師。及與大臣。聞王欲出尋求太子。二人俱共來諫王言……又復白王。阿私陀仙。昔相太子。年至十九。出家學道。必當成就一切種智。今時既到。大王何故。而生愁苦。」(CBETA,
T03, no. 189, p. 636, a11-2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3:「時阿私陀仙。既知太子必成正覺。即自觀身壽命長短。我今此生。得見菩薩證菩提不。既諦觀已。即覩菩薩十九出家。六年苦行獲甘露果。」(CBETA,
T24, no. 1450, p. 109, c6-9)
这两份资料共同讲一件事情:阿私陀仙的预测,预测并不等于事实。
而事实上,同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38明确记载:「尔时世尊即命善贤。为说伽他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法
又五十余年 专行戒定慧
一心无散乱 唯求于正理
除斯真法外 无别有沙门」(CBETA,
T24, no. 1451, p. 396, c4-9)
明显,《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所记载的佛陀出家的实际年龄是二十九岁,而非所谓阿私陀仙的那个预测的十九岁。至于《過去現在因果經》卷2中记载的十九岁也只能说是孤证。
有种意见是太子遍外道名师需要远多于六年的时间,所以认为一十九岁出家,这种推测得不到现有的翻译资料的支持。从情理上,以太子的智慧并不需要一个个去访问,他只要访问最著名的少数几个就可。他也没有必要示现一个个去访问外道名师。如我们所知的当时著名的拜火教的三迦叶佛陀根本就没有去参访,而是成道后才去接引他们。他们是如此有名,在皈依佛陀后,人们第一次见到他们和佛陀一起时,有怀疑佛陀是他们的弟子的。佛陀不得不授意他们去澄清。这样的大外道佛陀在成道前都参访,为什么还认为佛陀遍访九十六种外道。又,没有证据表明六师中的“大雄”尼乾子佛陀有去参访。总之,遍訪九十六種外道乃至六师外道的说法实际都是不可信的。本文也找不到一一参访的必要。
本文倾向于二十九岁出家说。至于读者采用哪种说法,悉听尊便。
附录:五时融洽之说
上来所说别五时,是明如来施教之次第,此为一往之言,未可绝对肯定,其理由后面自有说明。因恐学人偏执误会,故其次当明通五时。
通五时:谓五时所说教法,可以前后相通而不局于某时说某经。盖如来说法,本无定时亦无定法,因众生机宜各别,根性利钝不等,故如来慈悲化物,莫不一一随机随时教化而摄受之。当知一座的说法,尚有大小顿渐偏圆之机,况一代言教,怎能各拘年限不使前后相融呢?如说华严顿教时,遇有渐教小机预会(参加)者,亦当为之方便开示,岂有弃而不度之理!或说阿含小教时,值有菩萨大机,又岂待至涅槃或法华会上方为摄取的呢?不然的话,是会发生不妥当的议论出来。须知这五时的分配,大概因为结集整理之时,为要使后来学者研究的方便起见,其间以文意教义相同者,依类结归为别五时摄。因此,如果单明别五时,则对于一代时教,总觉得不能圆赅普摄(未尽稳妥之感),所以须要再明通五时而融洽之。
总之,别五时是明说法时期从一至五,次第随宜,各时所说教义,其顿渐权实历然无紊。换言之,它是就众生根器,如来依次第先后而成熟之。所谓:初由华严之‘拟宜’,次以阿含而‘引诱’,继以方等之‘策进’(亦云弹诃),再以般若之‘淘汰’,终以法华之‘开显’(亦云咐嘱)为究竟。
所谓通五时,是明如来教化众生的随时应机施教,不限年月,不依次第的妙谈。即不一定华严时就一概直谈大乘圆顿之理,或在阿含时就一概专说小乘渐教法门。如知道这五时通别的道理,那么,两种四教历时分明,没有差错。则不一味拘于‘阿含十二方等八——法华涅槃共七年——’之说,以谬解如来说法之本旨。
复次,“涅槃经”‘圣行品’中,有以一牛出五味次第成熟的譬喻,谓:最初由牛出乳,次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成醍醐味。此味的成熟次第,正如释尊以五时成熟众生的根性一样。一、华严时,为佛初成道时,对一类大机直谈大乘圆顿法门,譬如从牛出乳,故华严时为乳味。二、阿含时,佛隐大现小,说华严后次说阿含经,如从乳出酪,故阿含时为酪味。三、方等时,为引小向大,说阿含后次说方等诸大乘经,如从酪出生酥,故方等时为生酥味。四、般若时,为除执、废情,故说方等后次说般若,如从生酥出熟酥,故般若时为熟酥味。五、法华时,为开权显实,故说般若后即说法华,如从熟酥成醍醐,故法华时为醍醐味(涅槃与法华同)。以上略说五时五味的内容完。
前一篇:再辩解:肉食、素食之开许与遮断
后一篇:师兄:您现在过午不食吗?
< 前一篇再辩解:肉食、素食之开许与遮断
后一篇 >师兄:您现在过午不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