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济公真伪再考证
(2018-02-06 19:28:05)转载:济公真伪再考证
博主注:下文关于济公真伪的考证文字,其作者为地藏论坛创坛斑竹刘欣,虽然地藏论坛对于藏密的全面否定,是我不完全赞同的。但是其论坛中,也有颇多观点,是值得大家赞叹的。因此,取其可取,弃其可弃,可也!自从藏传佛教吃肉饮酒的陋劣恶习传入汉地之后,藏地和汉地的酒肉之徒往往会将济公这一形象,树立为其佛教徒饮酒食肉行为的“汉传形象代言人”,这也是所有酒肉之徒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所在。因此,关于济公这一形象的真伪考据,乃至其艺术形象与其人物原型之间的差距,关于这个话题,这对于汉地佛教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种自我欺骗和自我安慰的邪知邪见,不是佛教徒如法行为的理论所依。请大家有兴趣的话,拜读一下刘欣居士的考据:
注:下文作者是将济公、道济、济癫三名混用混称的,这一点需要阅读者注意,因为三名之中只有道济一名,可能是真,其余二名,实为艺术形象称呼。这是需要阅读者注意的!
刘欣:济公这个人物是虚构的
济公这个人物。如果你去了解一下中国民间文学史,就知道,在民间文学中,《济公传》的演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几个故事、到成书成传、再到流传,和最初的人物已然面目全非。济公出处散在于《净慈寺志》、《西湖游览余志》。都是寥寥几笔。从这几笔到成书成传,包含了无数的杜撰、添加、润色。最早的是《钱塘湖济巅禅师语录》后来的《济公传》《醉菩提》从来都是小说,而非传记,更非史料。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的那个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很多的神通故事根本和济巅禅师无关,而是其他的传说。都安到一起了。就如同《西游记》的唐僧和最初的人物已经毫无关系。所以大家说的济公如何,和真实的那个人相差十万八千里。里面的内容也只能是故事。《济公传》《醉菩提》从来都是演出的素材,这个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济公这个人物,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南宋初年根本就没有济颠这个人。《花朝生笔记》中说:“……实则南宋初无此人,乃因六朝释宝志而讹传者也。”释宝志,是南北朝时代齐宋之交一个大名鼎鼎的和尚,《南史》卷七十六“隐逸章”中有传,全文如下:时有沙门释宝志(誌)者,不知何许人。有于宋太始(551-552)中见之。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年已五六十矣。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髮)徒跣,语嘿不伦。或被锦袍,饮啖同于凡俗;恒以镜铜剪刀镊属挂杖负之而趍(音chí池)。或征索酒肴,或累日不食。预言未兆,识他心智。一日中分身易所,远近惊赴,所居噂[口沓]。齐武帝忿其惑众,收付建康狱。旦日咸见游行市里,既而检校,犹在狱中。其夜又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果是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供养。县令吕文显以启武帝,帝乃迎入华林园。少时,忽著三布帽,亦不知于何得之。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豫章献王相继薨,齐亦于此季矣。灵味寺沙门释宝亮欲以纳,被遗之,未及有言。宝志忽来,牵被而去。蔡仲熊尝问仕何所至,了自不答,直解杖头左索绳掷与之,莫之解。仲熊至尚书左丞①,方知言验。永明(483-493)中住东宫后堂,从平旦门中出入。末年忽云门上血污衣,褰(音qiān牵)裳走过。至郁(鬱)林见害,果以犊车载尸出自此门。舍故阉人徐龙驹宅,而帝颈血流于门限焉。梁武帝尤深敬事,尝问年祚远近,答曰:元嘉,元嘉。帝欣然,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虽剃须发而常冠,下裙帽纳袍,故俗呼为“志公”。好为谶记,所谓志公符是也。高丽闻之,遣使赍绵帽供养。天监十三年(514)卒。将死,忽移寺金刚像出置户外,语人云:菩萨当去。旬日无疾而终。先是琅邪王筠至庄严寺,宝志遇之,与交言欢饮。至亡,敕命筠为碑,盖先觉也。据此传,可见释宝志是个不修边幅、放荡不羁的和尚,有时候披头散发,有时候穿着锦袍,经常饮酒吃肉,满嘴里胡说八道,状如疯癫,因此人们称他为“颠和尚”。他的名字在流传中从“宝志”、“志公”先讹为“宝济”、“济公”,再讹为“道济”,于是一个活灵活现的“济颠”和尚,就这样演变而成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南宋初年确有济颠其人。据孙楷第先生考证,宋释居简的《北涧文集》中有《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题下侧注“济颠”二字,可以证明这个“湖隐方圆叟”,就是济颠,而且文中说他是天台县李氏子,时人称为“湖隐”,跟各本“济公传”中所说的济公出身都相符合。由此可证:《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中的“渔隐”,实为“湖隐”之误。以上是一些研究民间文学的学者所查的史料转贴,虽然他们不是佛教徒,但是对于济公传的来龙去脉是很清楚的。下面再摘述一段:描写济颠活
佛故事的小说,最早的当是《红倩难济颠》评话。但只见于明晁瑮所录的《宝文堂书目》中,未见传本。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可以看到一些有关济颠的事迹,并得知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杭州即有说书人演讲济颠故事。明隆庆三年(1569),杭州刻有《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不分回,题“仁和沈孟柈述”,卷首有像,像后有赞。此书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国内已无原本。全文见路工编《明清平话小说选》第一辑(1958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清康熙年间, 坊间刻有《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文前有绣像二十四幅(北京图书馆有藏本,可惜是朱印的,线细色浅,无法复制),正文分为三十六则,题“西湖香婴居士重编”、“鸳水紫髯道人详阅”、“西墅道人参定”,卷首有香婴居士在康熙七年(1668)写的自序。香婴居士即王梦吉,字长龄,杭州人。他重编的《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内容跟《济颠禅师语录》基本上相同,只不过在书前从《西湖二集》第二卷中采入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音shèn肾)的故事,书后加济颠圆寂以后的轶闻数则,并分出回目而已。
关于济公之生卒年,各种资料上记载也不尽相同。据《济颠僧传》载,济公生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世寿六十,即卒于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但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垣《释氏疑年录》考证,济公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世寿六十二。验之于有关史料,笔者以为后说为是,理由如下:一.据《武林梵志》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瞎堂远禅师“敕住灵隐寺”,“于淳熙三年(1176年)迁化”。如果如《济颠僧传》所言,道济生于1192年,则瞎堂远迁化时道济尚未出生,无从“就灵隐瞎堂远落发”;
二.《净慈寺志》称德辉禅师“嘉泰(嘉泰元年为1201年)初住净慈四年”。如果如《济颠僧传》所言,道济生于1192年,则道济其时方才九岁,难圆瞎堂远禅师迁化后,道济往净慈寺投德辉禅师一说;
三.陈垣所言道济卒于1209年一说,与宋《北磵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中所说道济于“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四日死于净慈“正相吻合;
四.《净慈寺志》也载道济于「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索笔书偈”后入灭。
可见,道济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1148年),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说较符合(或接近于)历史实际。
尽管历史确实曾有其人,但即便是几部寺志所记载的资料,对于道济一生的活动情况,也都是寥寥数语,凭此实难对于道济的宗教活动、佛学思想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所幸的是,明隆庆年间由仁和沈孟柈编著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于明清之际由暑名天花藏主人所编的《醉菩提全传》(另名《济颠僧传》)及约成书于清中叶的洋洋百万言的《济公全传》,为人们提供了十分弘富的济公其人、其思想的有关资料,尽管这些资料都有点近似于“小说家言”,不可视同信史,但它对于人们从各个侧面去了解济公,还是很有助益的,特别是《济颠僧传》,不少前贤大德也都认为比较接近历史实际,因此,借助它以窥探济公其人、其思想实亦未尝不可。本文所依据的资料,除了灵隐、净慈等几部寺志的有关记载外,也参考了以上所提及的诸本传记,这是必须首先加以说明的。师兄说列内容甚为翔实。从其中我们了解到,如果济公真有其人的话,那么应该是1209年左右去世。而明朝隆庆年,也就是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编辑的年代,已经是1500余年。相差三百余年。在此间并无史料记载的情况下,沈孟柈所叙述的事情能否作为真实的史料看待呢?大家应该了解的。当然,这本就是一段无头公案。至于说到电视里的济公,恐怕就没必要谈了。对于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来说,这样事情本不必特意关心。因为不仅没有结果,于佛法修持也无意义。当别人问起这样的问题,为一个尚不知其是否真实、尚不知其行止到底如何、也无资料考证的人解释半天殊为不智。况且即便有此人,其后世的记录辗转传抄、编辑、杜撰早已成为虚构。就如如果您考证《西游记》的唐僧一样,也许可以肯定原型是那个,但是唐僧已然并非原来的真人,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了。至于凭借《西游记》去推导当初原型的思想我还真没有听说过。凭借一个明知并无史实的小说去推导当初此人如何,实在难以取信于人。
确实有必要对济公问题澄清一下。老是有肉食者拿济公吃荤来反驳素食佛教徒。这就如同,拿着西游记、封神演义来指导人学佛一样。济公本身根本就是艺术虚构的。
前一篇:吃肉是缺乏慈悲心的表现
后一篇:淫欲损福:能量转移的单向性
< 前一篇吃肉是缺乏慈悲心的表现
后一篇 >淫欲损福:能量转移的单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