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35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唐书》吴王李恪诅咒长孙无忌恶报成真

[复制链接]

1757

主题

359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9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19 13: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旧唐书》吴王李恪诅咒长孙无忌恶报成真

——历史因果:长孙无忌构陷冤杀吴王李恪,六年后,长孙无忌也被人构陷冤杀

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构陷罪名冤杀之前,曾毒誓诅咒长孙无忌构陷良善,若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因果不虚,六年后,长孙无忌也被人罗织罪名而遭流放,不久后被冤杀。由于该历史事件之起因复杂,背景宏大,所以,我会多角度先交代时代和事件背景,然后再依据史料说明本文标题所述之因果事件。有兴趣培补一下唐史知识的,可以花点时间阅读本文。若只是想知道历史上存有这个案例,没有耐心详细了解事件背景的,那么读到这里就可以了。

长孙无忌者,秦王府之旧幕,玄武门之推手,太宗登位之拥趸,高宗得储之首功,治国理政之英贤,立法立律之俊杰。今法律专业者,对长孙无忌应不陌生,如其亲笔修订《贞观律》以成《唐律疏议》,不但对唐朝的依法治理、稳定国政起到根基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立法影响颇大。太宗感佩长孙无忌之功勋,曾将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可知其才干之卓越。然而,此乃长孙无忌于太宗贞观朝之功德也,其后于高宗永徽、显庆朝之过恶也极大。下文详述:

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后,嫡子只剩下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太宗欲立魏王泰为储,不意长孙无忌以种种借口阻拦,反欲立晋王李治。虽然承乾、泰、治皆长孙皇后所生之嫡子,又是其亲外甥,但因李泰性自主,不易为人把控,李治则伪装仁弱,且处处表现顺从无忌,因而其便以为李治更容易为所操控。长孙无忌此时已经暗藏未来把控朝政之心,故其于太宗前,极力主张立李治为储。加之李泰因谋储之过,为太宗所弃,因此,李治最终成为嫡子中唯一储君人选。太宗不得已之下,只得接受长孙无忌意见,推动李治成为太子,并敕命长孙无忌、褚遂良佐之。然而,长孙无忌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个表现仁弱处处顺从自己的外甥李治,最后把他这个亲舅舅送上断头台。

那么,本文既然要讲吴王李恪对长孙无忌的诅咒,必然这里要先介绍吴王李恪。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个重点:李恪是杨妃所生,身上先天携带有前隋的皇族血统,因此,在李唐皇子的储君之争中,李恪不但不是嫡子,又因有前隋血统,所以,李恪先天就根本不具备争储资格,他的血统注定了他根本于此无缘。但一些电视剧,比如《贞观长歌》就吹嘘李恪有君临天下之心,甚至认为太宗在李治做太子之前,就试图要扶植李恪,此皆非史实。我们从史料中得到的血统依据证明,吴王恪不但没有谋储行为,甚至其连谋储之心都不可能有,因为无论哪一个角度,都轮不到他。

关于吴王李恪,在《旧唐书》《贞观政要》中,记载其经常犯错,而被太宗严厉训诫,甚至太宗对其的训诫之辞,略带明显的威胁。比如《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记载:贞观十一年,太宗谓吴王恪曰:“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不知唐史专家是否发现,《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训斥李恪的这一段话语,不但说了“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这样的重话,而且太宗还引用了“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这样的血腥古鉴。须知,这一段血腥警戒之语,竟然最终成了吴王李恪后来为长孙无忌诛杀的真实命运写照。不知是太宗冥冥中预先觉察,还是第六感,总之,太宗以西汉霍光诛燕王之死比之李恪,最后竟一语成谶,岂神异乎?

吴王李恪,若以小节论之,虽然错误不少,但是观其大体,应属贤才一类。所以《旧唐书》除记载吴王恪的过错之外,也记载他有很好的评价,比如《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曰: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又《旧唐书》记载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评价吴王李恪“英果类我”。又《旧唐书·吴王恪传》记载:吴王李恪“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这大概也就成了后来长孙无忌忌惮乃至诬陷诛杀李恪的主要原因,用今日语言概括,有点“人才逆淘汰”的意思。

当然,长孙无忌最排斥的二位皇子中,因为李泰之母是长孙皇后,李泰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虽然长孙无忌不喜欢李泰,但其与之有血缘关系,就算退一万步说,储位落入李泰之手,长孙无忌依然是国舅。而李恪乃杨妃所生,与之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长孙无忌的确对李恪更加忌惮。

我们现在回到前面的话题: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太宗总觉得李治过于仁弱,怕不能荷担社稷,因而生了另立储君之心。而此时,李承乾早已谋反被废,李泰也因谋储被弃,嫡子中已无人选。太宗只好在庶子中选择,于是看中了吴王李恪。但我们前文已经交代了,李恪的血统决定了,李恪根本不可能,也根本不应该成为储君,这是常识性的问题,英明神武的太宗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是,既然嫡子中实在已无人选,已经选择的李治又十分懦弱,万般无奈之下,太宗可能也是迫不得已,因此想看看李恪是不是比李治更好一点。因此,就有了下面太宗和长孙无忌的对话:

据《旧唐书》记载:太宗私下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护社稷。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我(原文:英果类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极力反对,太宗笑道:“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对的吗?”无忌道:“太子(李治)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储君至关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请陛下熟思。”太宗遂作罢。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宗已经隐约觉察到长孙无忌拥立李治,明显存有“外戚干政”的预谋,而且太宗明显看出,长孙无忌故意选择了更容易控制的更“懦弱”的李治,只是太宗不能把话讲得太明。

关于此事,毛主席曾评价太宗立储之事说:“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太宗)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那么,主席所讲这段话有没有道理呢?单纯站在选择人才的角度讲,的确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来讲,可能另有一番道理,如下:

那么,有一个明显的疑问产生了,为什么太宗立储、废储、易储,每一次都非要侧重听从长孙无忌的意见,而不是听从他人的意见呢?甚至太宗明明已经发现长孙无忌故意选择更好控制的、更懦弱的李治,故意排斥更自主的李泰、李恪,明明太宗早就发现长孙无忌存有未来控制朝政的明显野心,明明太宗非常清楚地知道他存有“外戚干政”之预谋,可是,英明神武的太宗,为何还要继续“偏听偏信”长孙无忌的意见呢?这是因为:自从西魏、北周、隋、唐以来,政权频繁更替的真正幕后推手,是陕西关中和甘肃的世家大族门阀势力集团,后世史学界概括其为“关陇集团”(包括李渊就出生于关陇贵族,也属于关陇势力的一部分)。而且,最接近唐朝的前代历史上,北周替西魏、隋替北周、唐代替隋,全部都是在关陇集团的内部操控下完成的。也可以说,关陇集团如果认为当政者不符合该集团的自身利益时,它就可以轻易操纵朝代更替,改换易主。当年隋文帝杨坚走上皇位,立隋朝以取代北周,是关陇集团的操作,后来隋炀帝杨广的政略不符合关陇集团的利益,因此,关陇集团又推动唐国公李渊,以取代杨广,改隋立唐。诸位知道关陇集团的幕后实力了吧?而到了唐太宗贞观朝,关陇集团势力依然强大,而当时真正在朝廷中代表关陇集团利益的代表人物,就是长孙无忌。也就是说,皇帝听从长孙无忌的意见,就等于听从关陇集团的意见,只有符合关陇集团的利益,你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当,乃至于你立的储君,才会得到关陇集团的后续拥戴,不然就算你立了喜欢的太子,但是如果关陇集团不认可,还会推翻他,继续改朝换代。所以,这才是唐太宗于立储、废储、易储等事一应听从长孙无忌意见的终极原因,这不是唐太宗偏听偏信,不是唐太宗不懂得什么叫外戚干政,不是唐太宗老糊涂了,那是因应当时的势力局势做出的最英明决断。因此,即便唐太宗更喜欢李泰,长孙无忌不喜欢,那就不行,即便唐太宗更喜欢李恪,长孙无忌不喜欢,那也不行。最终为了唐朝能延续下去,至少在贞观朝当时的局势来讲,太宗是必须要争取关陇集团支持的,这都是情非得已。所以,关陇集团及其代表人物长孙无忌认为,懦弱的李治更容易被其控制,这才是其拥立李治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唐太宗明知李治懦弱却只能接受李治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尽管李治的懦弱是伪装出来的)。关陇集团拥立李治,就算是亲爹都不敢反对!至于史学界中抛开关陇集团的幕后背景,所讲的其他拥立李治的原因,那都是次要的。

其实,利益集团为了利于未来控制朝政,故意排斥贤能的不好把控的那些才俊,反而故意拥立看上去无能、愚蠢、懦弱的继承人,这种类似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秦末时,赵高和李斯拥立昏庸的胡亥,而不拥立贤明的公子扶苏。比如:唐武宗灭佛之后,宦官集团拥立痴傻的李忱,以为他愚蠢而好控制,当然大家后来知道李忱是装傻高手,把帝位骗到手之后,马上就收拾宦官集团,实际上他最后成为晚唐最英明的皇帝,也就是唐宣宗。这些历史事件,都和长孙无忌当时拥立看起来懦弱的李治,是同一个道理。当然,大家后来也知道,李治也是伪装懦弱的高手,他是扮猪吃老虎的智者。他先伪装懦弱让长孙无忌和关陇集团以为他更好控制,因此排除了不好控制的李泰和李恪,而将他推上帝位,他登上帝位不多几年之后,又借助长孙无忌之手,帮助自己摧毁了谋反集团。此后,李治完成了就连他父亲李世民、爷爷李渊、以及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以及西魏、后周都没有完成的不世之功勋:李治携手老情人武氏,一起扶植山东势力,一举推翻长孙无忌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之幕后势力,将实际把控政权百年的幕后门阀集团彻底推翻,将皇权彻底完整回收。单论这一个功劳,就是前面数代皇帝都没有完成的。何况,之后李治文治武功,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都没能完成的征讨辽东、平突厥,并且李治创下的汉人王朝之疆土,是迄今为止汉人王朝版图之最大,并且他又借助各种手段,将武家的外戚力量大体销毁,令武周于外戚几乎无力可借。在李治治理期间,唐朝人口迅速增长,违反法律的人非常少,这些史籍中都有明证。所以,李治这个皇帝,后世要重新给予更高的评价。即便史载李泰“聪明绝伦”,史载李恪“英果类我(太宗)”,但从宫斗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天赋来看,李泰和李恪远远输给李治绝对不止一个段位。该示弱的时候示弱,该示强的时候示强,李治天资聪颖,不辱其位。至于后世评价李治将江山都被老婆夺了,证明李治没本事,须知,在李治之前的历史上,没有类似事件以为警诫。而且,武则天夺位又是发生在李治去世七年之后,是从他儿子手中夺取的,谁能料到去世七年之后的事情?现在活着的人,连活着七天之后的事情都不知道,何况知道自己死去七年后的事?又说李治令武氏和自己二圣临朝,共商政事,给了武氏野心,但是须知,前隋开国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也是二圣临朝,共商政事,这种做法的确给李治和武氏做了典范,但是因为独孤伽罗没有夺位于隋,因此这也不可能给李治造成警诫之心。简言之,所谓以史为鉴,可是李治当时于同类事件,的确无史可鉴,我们今人站在事后诸葛亮的高度,去评价李治,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公正的。李治在他可控的时间范畴、空间范畴、能力范畴、可预见范畴内,已经尽最大能力做了最好的安排。

历史将李治推上这个位置,于公而言,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如果没有李治,唐朝在关陇集团的把控下是否能延续将近三百年,都不一定。而长孙无忌将李治推上这个位置,于私而言,却是错误的选择,于关陇集团而言,也是错误的选择。

我们下面详细讲解:

就因为长孙无忌拥立李治之后,唐太宗觉得李治懦弱,想要改立“英果类我”的李恪,所以在长孙无忌面前提过一次,却被长孙无忌否决。因此,即便此后太宗已经去世数年,即便李恪也并无实力和野心反叛,而且李恪的血统来源也不支持他有这样的野心(不要相信影视剧胡诌)。但是,永徽三年时,李泰已经去世。李泰去世之后,曾经被太宗有意拥立太子的人选里面,也就只剩下了吴王李恪一个人。尤其是《旧唐书·吴王恪传》又记载吴王李恪“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因此,长孙无忌内心仍然对李恪怀有忌惮之心,但苦于一直找不到处理李恪的借口。

碰巧的是,永徽四年时,长孙无忌彻查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直非礼案,牵出房遗爱与高阳公主参与了荆王李元景谋反。这一下,长孙无忌借着处理谋反案的借口,不但请旨将皇室勋贵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等赐死,而且房玄龄家族几乎被清洗殆尽。至于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也被蓄意构陷,而牵涉其中。从各种史料依据来看,吴王李恪明确属于被罗织罪名、冤杀致斩。比如房遗爱临终前,构陷李恪参与了谋反,其实就是长孙无忌以不杀房遗爱为诱饵,软硬兼施迫使房遗爱诬陷李恪谋反,房遗爱构陷之后,自己夫妇二人也被诛杀。但其提供的构陷之词,却成了长孙无忌谋杀李恪的籍口罪证。

据《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记载:高宗召见房遗爱:“我与你是亲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回答:“我包藏祸心,罪该万死,但是我告发吴王李恪是希望赎罪。贞观年间,纥干承基、游文芝一起与侯君集、刘兰共同谋反,后来承基告发侯君集、游文芝和刘兰,自己得以保全首级并得到了官爵。”这就已经证明,房遗爱是为了自保而蓄意构陷。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有子四人,李仁、李玮、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岭表;有女亦四人,现已知第四女信安县主被罚守献陵。

据《资治通鉴》记载,吴王李恪在被斩杀之前,曾经发毒誓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李恪的毒誓很快就有了验证:

由于长孙无忌自永徽初年起,至显庆年间,持续打压和排斥朝廷异己,比如诬陷迫害刘洎,甚至在处理朝政方面,连唐高宗的诸多意见,都强行驳回,丝毫不留情面。乃至于永徽五年时,唐高宗意图废王立武,也被长孙无忌反对,甚至就算他收了高宗和武氏厚重的礼物,依然是只收礼、不办事、不妥协。长孙无忌实际上已经成为永徽朝和显庆朝权倾朝野、独断专行的人物,他以国舅之身,几乎不听皇命,大类于西汉霍光之情势,其背后又是庞大的关陇集团。所以,长孙无忌及其幕后势力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稳定。因此,于公于私,除去长孙无忌,早已在唐高宗心中有所谋划。而在永徽五年的废王立武一事中,长孙无忌又和武氏结怨。于是,高宗和武氏,这一对老情人,他们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结成了生死战友,在他们面前要完成的第一场战争就是:如何携手除去长孙无忌,以及如何消解关陇集团的势力,并且保持朝局稳定。消解关陇势力的操作,包括逐渐提拔长孙无忌的对手,提拔山东各地非关陇系的人才进入关键位置,以及通过科考从民间选拔人才,在用人方面不再依仗关陇世家门阀大族,逐渐以山东人才取代关陇系统的专权人物等。当然这不是本文重点,本文重点只讲长孙无忌的果报。

本着回收皇权的情势背景,由高宗和武氏联手导演策划的一出好戏,就这样上演了:

显庆四年(659年),也即李恪被冤杀六年之后,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唐高宗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今重庆),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此是吴王恪之毒誓诅咒生效乎?还是长孙无忌自作自受之因缘果报乎?读者请自鉴。

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来看,长孙无忌实际是死于自己不知功成身退、外戚干政、威胁皇权,即便自己所威胁的那个皇位上面所坐的,就算是自己亲手扶上台的亲外甥都不行。昔日长孙皇后在世时,曾经一方面劝诫太宗不要给予长孙无忌高位,以免引发外戚干政,一方面因为长孙皇后发现哥哥长孙无忌贪恋权位,因此曾以皇后和妹妹的身份,多次以历史上外戚干政的恶果劝诫长孙无忌不要弄权,免遭灭门之祸。不料,长孙无忌根本听不进去。于是,他的未来选择和惨烈结局,竟然也被长孙皇后一语成谶准确预知。如果说唐太宗一语成谶预言了吴王恪的未来,这算是“知子莫若父”,那么,长孙皇后一语成谶准确预言长孙无忌的结局,应该算是“知兄莫若妹”了!

关于长孙无忌冤杀吴王李恪,被李恪毒誓诅咒,最后遭到因果报应一事,历史上评价几乎一致,几乎一边倒地认为,长孙无忌最后被罗织构陷罪名,而遭到流放和缢杀,就是当年冤杀李恪,以及罗织罪名构陷迫害其他朝廷勋贵之应有罪报。

关于李恪冤案,以及长孙无忌之结局,各种历史评价如下,均以为是长孙无忌之恶报:

北宋大臣“张唐英”评价长孙无忌:无忌其后卒被流窜死于黔南,天下以为寃,然而亦疑其诬杀吴王恪之报应也。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评价: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

《旧唐书•太祖诸子代祖诸子列传》评价: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明朝学者“张燧”评价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褚遂良之死,世咸悲之。余以为二子均有死道。夫吴王恪,太宗爱子也,太宗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无忌以举棋不定为讽,似矣。而其后也,竟以房遗爱狱诬构吴王,陷之重辟。刘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祸,理固应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诬以“伊霍”一语,必欲毙之,虽马周强诤不少解。夫此二子者,所谓太宗心膂臣也,一杀其爱子,一贻其主以杀直臣之名。由此观之,武氏之祸,犹为晚也。

明末清初小说家“丁耀亢”评价长孙无忌:无忌以内戚佐太宗有天下,称元勋焉。死于阴人之手,不亦枉乎?至其诬恪一事,足以感动天帝,而后知古来英雄之死,别有阴报,不必为之扼腕也。故曰:大舆多尘,君子有以慎其终矣。

五代时期政治家、《旧唐书》监修“刘昫”评价长孙无忌说: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终始不渝。及黜废中宫,竟不阿旨,报先帝之顾托,为敬宗之诬构。嗟乎!忠信获罪,今古不免;无名受戮,族灭何辜!主暗臣奸,足贻后代。赵公右戚,两朝宣力。功成不去,竟逢鬼域。 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

宋代《新唐书》作者“宋祁”评价长孙无忌: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帝亦宾礼老臣,拱己以听。纲纪设张,此两人维持之也。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咮鸣辰,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瑗、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噫!假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吉祥果
2021.0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439

帖子

15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31
沙发
发表于 2021-7-19 14:02: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果师兄博闻强识,唐太宗李世民与洛阳渊源颇深,曾作文称赞洛阳行在飞山宫,元圃苑。                                 南面双阙,北对芒山,引洛浦之通波,连郏鄏之余址。丛薄本丽,加之以芳节;池沼素美,莹之以初阳。舞蝶游丝,带清飚而散影;分花交柳,映碧浪而成文。巨树千寻,结轻烟而耸翠;危峰万仞,照落景而开红。云气萦岩,似游仙於巫峡;霓光染溜,类濯锦於成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439

帖子

15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31
板凳
发表于 2021-7-20 19:36: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一下《威凤赋》,不要求全文背诵,采撷自己喜欢的句子就好,                                      有一威凤,憩翮朝阳。晨游紫雾,夕饮玄霜。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閟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训群鸟于南荒。弭乱世而方降,膺明时而自彰。俯翼云路,归功本树。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    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无恒山之义情,有炎州之凶度。若巢苇而居安,独怀危而履惧。鸱鸮啸乎侧叶,燕雀喧乎下枝。惭己陋之至鄙,害他贤之独奇。或聚咮而交击,乍分罗而见羁。戢凌云之逸羽,韬伟世之清仪。    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嗟忧患之易结,欢矰缴之难违,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披蒙翳于叶下,发光华于枝里,仙翰屈而还舒,灵音摧而复起。眄八极以遐翥,临九天而高峙。    庶广德于众禽,非崇利于一己。是以徘徊感德,顾慕怀贤,凭明哲而祸散,讬英才而福延。答惠之情弥结,报功之志方宣。非知难而行易,思令后以终前。俾贤德之流,毕万叶而芳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7

主题

359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93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20:07:00 | 只看该作者
紫名都 发表于 2021-7-20 19:36
欣赏一下《威凤赋》,不要求全文背诵,采撷自己喜欢的句子就好,                                      有 ...

太宗《威凤赋》把自己比作凤凰,这个作品我是第一次见,确实以前孤陋寡闻。如果这样,那就对上了,因为我自己,以及很多师兄都梦见我是凤凰,那就和太宗是一族了(据说还有后来的周总理,也是一大鸾。关于周总理是大鸾,是有明确记载的,不是后人妄想的,大家可以查网上资料)。太宗自比凤凰,而李泰是青雀(青鸾),李治是雉奴(小山鸡),武则天是鹦鹉。这一伙基本都是鸟中来的。我现在被其他神通人士说我前世种种,我自己在梦中有所多次验证的,也只有说我是唐朝李泰这一件,是我有所梦中验证的,大约有三次梦证。至于说是明朝李贽的,我自己丝毫无有验证。另外,我多生多世的元神,都是一只凤凰,至少有十几个师兄梦见我是一只凤凰,还有神通人士也看见我是凤凰,大约对得上我是唐朝是青鸾(青雀)。
————如果这么讲,太宗作《威凤赋》,可能不是比喻,而是他自己知道他从天界下来之前的身份,这是我大胆的猜测。

上述一段,只是我自己感应,以及个别神通人士所见,不做全真之解,大家一笑了之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08

帖子

38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5
5#
发表于 2021-7-22 19:50: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认真看完,就跟一部电视剧,果师兄把几部大部头历史书都读完了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7

帖子

13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42
6#
发表于 2021-7-23 08:36: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长孙无忌一到最后就拿为江山社稷大旗说事,上升到国家利益,谁也没招了。高阳被陷害真是难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7

主题

359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931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0 01:2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2-8-19 20:25 , Processed in 0.2372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