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69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播种收获与不播种收获的差异

[复制链接]

1756

主题

358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9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17 04:3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播种收获与不播种收获的差异————
你必须用付出这种东西的方式来得到这种东西,这种东西才能真正被你得到。这是佛教思维。但世俗社会大多数情况下,用直接得到的方式获取这种东西,反而导致更多失去了原有的这种东西。跳出宗教概念,你必须懂得这句话的奥义,你才算配得上抓住了生灭因缘法的入门钥匙之一。了解这句话之后,你再去读《圣经》《道德经》,感觉就不一样。

——吉祥果
2021.03.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0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沙发
发表于 2021-3-17 07:28:37 | 只看该作者
果师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价交换,财物权属真正属于你。不等价交换得到,会失去大量福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546

帖子

325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54
板凳
发表于 2021-3-17 08:0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念佛 于 2021-6-8 17:57 编辑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
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法句经》卷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2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4
地板
发表于 2021-3-17 08:48: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将于取之,必先与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2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4
5#
发表于 2021-3-17 08:50: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上面回复字写错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6

主题

358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926
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7 09:10: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zdg 发表于 2021-3-17 07:28
果师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价交换,财物权属真正属于你。不等价交换得到,会失去大量福报。 ...

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6

主题

358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926
7#
 楼主| 发表于 2021-3-17 09:11: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0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8#
发表于 2021-3-17 09:4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89

帖子

8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27
9#
发表于 2021-3-17 12:56: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布施波罗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62

帖子

27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5
10#
发表于 2021-3-17 14:35: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ihao 于 2021-3-17 15:40 编辑

《正法念处经》卷第七十


一切众生。以业藏故。由业故行业故流转。如其所作善不善业。得如是果若作善业。生人天中。若不善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以业因缘。得相似果。

如种种子。譬如种谷得谷种麦得麦。稗子生稗。如以种子种于薄地。收果减少。若以种子种之良田。多收果实。如种赤稻。不生余物。

种豆得豆。种甘蔗者。则得甘蔗。以田胜故。得果亦胜。
如三种田。一者福田施。二者福田苦施。三者苦施。福田施者。名之为上。福田苦施。名之为中。苦施为下。除思功德。譬如外三种田。一者饶石。亦多水衣。名为中田。二者其水丰足。无有草秽。又无水衣。亦无寇贼。名为上田。三者多有水衣草秽。其水不调。又多寇贼。是名下田。若诸田夫。勤加功力。则得果实。此内外法。以业藏故。随业流转。业转而行。各各势力。各各因缘。各各受生。

――――――――――
《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四



又复业分。若人生天。不曾布施。唯持于戒。得生天中。唯有一种功德具足。五欲功德劣于余天。是业因缘。人胜天劣。毗婆尸佛。当尔之时。而说偈言。
人中布施已  则生于善道
非天能布施  以是果地故
人中是业地  果地则是天
一切果因业  无因则无果
命念念不住  如是转不回
业果将欲尽  应当作福德
一切是心力  能令命流转
是故有智者  不为命作恶
一切皆不畏  未来诸苦恼
如是苦恼人  痴罥所缚故
布施持戒宝  于诳心中有
若天若是人  则到于善道
有为生住灭  皆是无常故
一切有为乐  亦如是无常
虽坏而生贪  念念动不住
乐命皆如是  是故应舍离
如是此法。一切有为悉皆无常。苦空无我。一切世间无量衰恼。处处普遍。有五种缚。缚天缚人。愚痴目盲。恶欲坏心。唯生爱乐。一切愚痴毛道凡夫。迭相爱缚。如鸟在笼。一切人天于生死中流转常行。以是义故。若人若天。或命或乐。勿生常想。应于世间一切诸法。不生常想不作无量种种分别又复具足十二种施。如是布施。天中所无。唯人中有。天唯食果。若食果尽。烂失破坏。退彼天处。

何等十二布施具足。一者方处具足。二者时节具足。三者功德具足。四者可爱具足。谓所爱物。五者福田具足。六者施饥渴者。七者信心施与。八者不求而施功德具足。九者有欢喜心。施妻子等。十者简择心所敬重胜富伽罗而施与之。十一者。施于世间不轻贱者。十二者。施不望报。此如是等十二种施。

复有持戒功德具足。得生天中。尽己则退。是故天。应舍放逸行。如是十二离垢布施为转轮王。财宝富足。或生于天或天相似。

复有十二杂垢布施。何等名为十二种垢。一者于多人聚。和合众中。或于僧中。平等皆有戒智及行功德具足不平等施。此是垢施。得少果报。二者若男若女。以欲因缘。或男施女。或女施男。此是第二垢恶布施。又复第三垢布施者。以怖畏故舍物施与王家门师。谓是沙门婆罗门等。有如是心。若我于王。得衰恼者。则能救我。此非修思因缘故与。名为垢施。又复第四垢布施者。所谓痴心舍物布施。如彼外道婆罗门等。斋会等施。此是第四垢恶布施。又复第五垢布施者。谓见他人所布施者。不知彼人持戒以不。不知彼人有智慧不。有寂静不。为有禅不。唯见他人如是布施。他因缘故。内自无思。如是舍物而施与之。此是第五垢恶布施。又复第六垢布施者。谓前乞者苦求乃与。此是第六垢恶布施。又复第七垢布施者。知他有物为令他信。方便欲偷舍物与之。后欲作恶种种侵损。为觅其便。是故与物。此是第七垢恶布施。又复第八垢布施者。为破坏他和合之事。舍物施之。于他二人共为一友。令使别离。后觅其便。则与衰恼。此是第八垢恶布施。又复第九垢布施者。谓为成亲。舍物与他或男施女。或女施男。此是第九垢恶布施。又复第十垢布施者。所谓治生。多买食具种种诸物。粟豆果菜。一切杂物。待斋会日。贵卖邀利。得物自用。微少饶之。此是第十垢恶布施。又第十一垢布施者。为名称故舍物布施。此第十一垢恶布施。又第十二垢布施者。妻子饥贫。以物与之内无善思。
此第十二垢恶布施。此一切施。离思无思。以无思故。空无果报。若思增长。则能离垢。譬如垢衣。灰汁洗浣。则便清净。如是思熏。布施成就。毗婆尸佛。当尔之时。而说偈言。
十二功德具  离十二种垢
成就清净施  相违则垢浊
或天或男子  布施得大力
离施堕恶趣  布施生善道
贪心嫉妒垢  唯亲爱妻子
此人堕饿鬼  唯悕望饮食
若解贪心缚  斫伐慢心树
除灭闇聚者  此人布施故
布施在前行  施主随其后
布施能示道  行到他世去
施水澡浴人  以持戒香涂
智慧广无垢  得度苦彼岸
丈夫有三灯  为利益故然
所谓施戒智  此等能除过
爱极为深广  疑波极动乱
持戒修智故  过如是苦海
心不调而速  一切处皆着
布施持戒法  则能缚此心
此等三药师  能除烦恼病
布施持戒智  恒常与安乐
心有放逸过  分别曲而轻
布施持戒智  此三能缚心
三种过炽火  烧一切世间
智水灭火已  得寂灭涅槃
彼毗婆尸如来世尊。如是书经在彼塔中。此布施行。唯人能行。天则不能。以此因缘。人胜天劣。汝等既知如是布施。于诸境界。心莫放逸。当善持心。善持心已。故令烦恼大恶过患心中不生。若其生者。智火能烧。智火烧已。则到第一不退之处。不生不老不死不尽。如是之处。应当舍离。如怨放逸。又复天众更有余事。意则劣减。损辱羞耻。所谓食时。现见故羞以业势力有下中上。果亦如是。有下中上。彼天不能。乃至少物以施他天。叵以自业回转与他。所谓人中食时舍施。或时持戒。如是得食。天见他食。胜色胜香。胜味具足。如是见已。心则羞耻。若在园林莲花池水游戏之时。一切受乐。如业相似。成就乐事。见余天面。受快乐已。内心羞惭。自身低减。天中则有五种羞耻。何等为五。一谓食时有见他天白须陀色。自食则垢。或时色赤。相近食食。见则极羞。此是初羞。第二羞者。谓见他天端正好色。形服庄严。有多天女妙色殊绝。供养余天。见已则羞。第三羞者。谓见他天在莲花中。空中飞行。园林山峰。莲花池水。金毗琉璃戏乐处行。以业胜故。飞行则疾。若少业天。行则不速。不能共彼同处游行。常在他后。羞天女众。第四羞者。谓天入在莲花池者。以天本有如是业故。则有如是莲花池生色香触量。劣天见已。于眷属中。则生羞耻。第五羞者。如天之业。如是得报。如业坐处。若于本时作大善业。则有妙好毗琉璃座。或青宝座。或时复有赤莲花色胜坐处坐。若余劣天。在彼处坐。以业少故。如是妙座。或变为金。或变为银。或为颇梨。彼天既见。坐处变已种种杂业。轻重等业。既见知已。则生羞耻。既生羞故。威德劣减。彼天如是面色减劣。余天威德。面色增上。自天女众。如是见之。则舍而去。舍离如是。少业天子。依止其余大业天去。游戏受乐。天女同心。一切皆共诣余天子。彼少业天。极生羞耻。此是天中于眷属所。第五羞耻。如是不乐有为之法。彼有为法。能为诳惑。令生贪心。如练树叶。其味甚苦。和余甜味。天乐亦尔。杂苦杂乐。何况复在异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中者。或定业生。不定业生。常苦不止。有无量种大力苦生。譬如海中种种杂水。异异河入。种种水入。众生之心。亦复如是。相续河流。种种诸业。依业河起。成就大力。诸苦恼生。汝等天众。此量如是。说一切种异苦应知。总一切苦。有三种因。和合相应。诸苦满足。此三种苦。有三对治。则能除之。何等为三。谓智戒施。毗婆尸佛。当尔之时。而说偈言。
若心不依止  智戒施等三
彼众生常苦  乐则不可得
如种种因缘  何等业几种
众生所作业  如是成就果
一切皆因缘  无不因缘者
有为不破坏  因缘不可见
为心所诳故  布施面羞惭
如是布施者  则不得乐果
和合布施胜  舍离悭嫉垢
天常受乐故  则无如是心
饥渴为大火  能烧诸饿鬼
一切悭嫉果  实智者所说
若常行布施  彼必定得乐
以施得乐果  是故布施胜
世间作光明  恒常自随逐
布施则到天  天供养如仆
施是不诳处  如来如是说
以其是实故  常应行布施
舍悭嫉怨已  而善修于心
若能行布施  得渡生死海
施三宝福田  三种皆清净
决定于三时  三眼见彼果
初常行布施  次精勤护戒
智则能割爱  此为大乐道
若不除断爱  世间不饶益
彼则不能到  不生死胜处
常离不施心  恒乐行布施
无施故饥渴  饿鬼中烧身
布施得大富  天乾闼婆中
因施得为王  善法转轮王
依止布施地  智者能持戒
持戒者知时  因智得解脱
出苦之要道  一切佛所赞
勇健者知已  则常行布施
不布施生天  天中受乐少
施故生人中  从生受富乐
若生在畜生  亦常受乐果
一切布施乐  是智者所说
若在饿鬼中  彼亦有饮食
以本少施故  则得如是果
若生地狱中  饥渴不能烧
一切以施故  如是皆得果
生泥道中者  是众生自业
布施得安乐  如见于父母
如是住施地  常行于布施
恒乐施持戒  得脱诸恶处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复次慈氏如来在世一切有情。而以种种上妙衣服房舍卧具。饮食汤药酥灯油灯。瞻卜油灯种种花香。以奉供养尊重恭敬歌呗赞叹。
于佛灭后取佛舍利。起窣堵波亦作如上。种种供养尊重赞叹。如是二事功德果报等无差别。

由此义利令诸有情。发殷重心虔诚爱乐。以敬慕故发菩提心听闻正法如说修行。便能趣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及诸菩萨。成就十地圆满六度。乃至佛果无上正等菩提。即此有情复能劝喻。诸有情等同修胜行。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施水一滴所有利益。同真际等法界无有穷尽。
若行施时。不能普为一切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设以宝聚如妙高山。而用布施利益甚少。犹如芥子易可穷尽。亦如片云风飘即灭。


――――――――――――――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六



“云何念施?菩萨摩诃萨深观此施,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诸佛菩萨亲近修习如是布施,我亦如是亲近修习。若不惠施,不能庄严四部之众。施虽不能毕竟断结而能除破现在烦恼。以施因缘故,常为十方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众生之所称叹。

菩萨摩诃萨施众生食则施其命,以是果报,成佛之时常不变易,以施乐故成佛之时则得安乐。
菩萨施时,如法求财不侵彼施,是故成佛得清净涅槃。
菩萨施时,令诸众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
我以施因缘令他得力,是故成佛获得十力。
以施因缘令他得语,是故成佛得四无碍。

诸佛菩萨修集是施为涅槃因,我亦如是,修习布施为涅槃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2-8-18 20:38 , Processed in 0.1409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