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极乐花 于 2021-2-26 20:53 编辑
2、点评“接受供养背业损福”的道理:
不以无德受人信施。人无德力。受人信施。当累劫堕于罪苦。久久得出。用余叽末之福。得为人身。当复更还一一偿之。
=======================
佛言。诸比丘。汝以出家。舍妻子弃世行。作沙门。当修戒行。如罗汉法。宁以洋铜灌口中。下过焦烂腹肠。终不无德食人信施。宁以利刀截手支解身体。不以无德受人信施。人无德力。受人信施。当累劫堕于罪苦。久久得出。用余叽末之福。得为人身。当复更还一一偿之。有作奴婢偿者。有作儿子偿者。有作父母偿者。阿难问佛。何谓偿债。佛言。有作奴婢。大家挝打。不以道理。奴婢受之。无有怨心。勤力作务。不惮劳疲。爱惜大家之物。不敢放散。是为现世偿债奴婢也。宿命先世。受人信施。不行功德。罪毕来偿。犹有本识。故无怨恚甘受而已。何谓偿债儿子。儿子致财。父母散用无有限度。儿子心亦无惜意。是为偿债儿子。何谓偿债父母。父母致财。儿主散用。父母不为爱惜。恣所当得。皆是宿识因缘相偿故。无惜心。诸此偿债。因缘合会。对讫更散。亦无常住。明者觉之。故不为也。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分别经》
3、点评修行学佛不宜搞空中楼阁:
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
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
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
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遮故。
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二事一故。《大智度论》
5、点评“断烦恼证菩提”与“不断烦恼证菩提”:
诸菩萨众于诸烦恼起有恩想,作是思惟:‘我由彼故,引发种种菩提资粮令速圆满,故彼于我有大恩德。
起诸烦恼受后有身,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依之修学无量无边诸佛功德令得圆满。如是烦恼能助菩萨,令证无上正等菩提
=====================
舍利子言:“若诸菩萨方便善巧求一切智,无余作意于中间杂,无间杂心以此为性。若声闻乘相应作意,若独觉乘相应作意,皆能间杂大菩提心,俱名菩萨非理作意。所以者何?二乘作意违害无上正等菩提,若起彼心现在前者,不能圆满菩提资粮,欣乐涅槃、厌背生死。菩萨于彼应远避之,作是思惟:‘二乘作意违一切智顺般涅槃,我心不应为彼间杂。’
“是故菩萨应作是念:‘贪、瞋、痴等相应之心,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能随顺菩提资粮,于菩萨心非极间杂,如求独觉、声闻地心。所以者何?贪、瞋、痴等能令生死诸有相续,助诸菩萨引一切智。谓菩萨众方便善巧,起诸烦恼受后有身,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依之修学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令得圆满,依之修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令得圆满,依之修学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令得圆满,依之修学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令得圆满,依之修学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令得圆满,依之修学诸菩萨地五眼、六神通令得圆满,依之修学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十八佛不共法等无量无边诸佛功德令得圆满。如是烦恼能助菩萨,令证无上正等菩提,非诸声闻、独觉作意,由彼作意障大菩提,亦碍资粮令不圆满。’
“是故菩萨摩诃萨众起彼作意间杂心时,无上菩提则为更远。是故间杂诸菩萨心,无如声闻、独觉作意,诸菩萨众求大菩提应远避之,无令暂起。烦恼作意顺诸有身,于菩萨心非极间杂。何以故?满慈子,诸菩萨众求大菩提,为度有情被精进铠,久住生死作大饶益,不应速断烦恼作意。由此作意现在前时,令诸有身长时相续,依之引摄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余无量无边佛法皆得圆满。如是烦恼相应作意顺后有身,助诸菩萨引发无上正等菩提,未证菩提,不应求断,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于此作意不应永灭。
“是故菩萨摩诃萨众若起烦恼现在前时,不应于中极生厌恶。何以故?满慈子,诸菩萨众于诸烦恼起有恩想,作是思惟:‘我由彼故,引发种种菩提资粮令速圆满,故彼于我有大恩德。所以者何?如余善法于我有益,应爱重之;烦恼亦然,不应厌恶。’如是菩萨方便善巧,于诸烦恼及彼境界,亦深爱敬如佛世尊。所以者何?是诸菩萨方便善巧,作是思惟:‘由诸有结未永断故,我能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余无量无边佛法皆得圆满,因斯引发一切智智。若时若时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余无量无边佛法修渐圆满,尔时尔时令诸有结展转微薄乃至都尽,便证无上正等菩提。’
“譬如商人以车重载种种财宝远趣大城,若时若时其车运转渐渐前进,尔时尔时毂辋轴等渐渐鈋锐,如是展转得入大城,车遂一时众分散坏,所为既办主无顾惜。如是菩萨方便善巧,以结摄受所依有身,若时若时由结摄受有身相续,尔时尔时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余无量无边佛法渐次圆满;若时若时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及余无量无边佛法渐次圆满,尔时尔时令诸有结渐次衰减;若时若时令诸有结渐次衰减,尔时尔时渐得邻近一切智智;若时菩萨证大菩提,尔时所依身结俱尽,所作已办不须身结,如已入城车无复用。如是烦恼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于能引菩提资粮有能助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6、点评司法实践之“必胜客”现象:
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
《大般涅槃经》: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则肥壮,一则羸瘦,俱没深泥,肥壮能出,羸者则没。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无有,有咒药者毒不能伤,其无咒药服时即死。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饮浆,一火力势盛,一则微弱,火势多者则能消化,火势弱者则为其患。 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饮酒,一则多食,一则少食,其多食者饮则无患,其少食者饮则成患。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敌怨阵,一则铠仗具足庄严,一则自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敌,其自身者不能自勉。 复有二人粪秽污衣,一觉寻浣,一觉不浣,其寻浣者衣则净洁,其不浣者垢秽日增。 复有二人俱共乘车,一有副轴,一无副轴,有副轴者随意而去,无副轴者则不移处。 复有二人俱行旷路,一有资粮,一则空往,有资粮者则得度险,其空往者则不能过。 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 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